莫里康内爱好者
Morricone Fans
新版主页
English
年表
音乐概览
电影概览
VIP 申请
VIP 登录
电影欣赏
作品研究
琴谱
字幕
音乐大师
手机网站
付款
旧版主页
Old-Eng
站长手记
手册征订
个人专栏
最新网页
重要通告
资源库
资源传送
歌词
莫迷网联
俱乐部
微信平台
关于我们
手机论坛
旧版博客
EM简介
EM新闻
琴友专栏
名曲120
网站地图
邮探名人
出生入死
邮币卡转让
音乐顾问
软件介绍
E.M.手册
站长信箱
-----------------------
   
---------------------------
主页-->movie-000-->e-movie-023-2 Same EN
莫里康配乐电影 e-mov-023-2
"阿隆桑方" (1973)电影及其音乐研究-2
7401 Allonsanfan (1973) film and music's research-2
电影文件由Lajiao朋友提供
(上接023-1)
1973年拍摄的意大利电影《阿隆桑方》被人称为是是一部借古喻今的政治思考片。它以1816年拿破仑战败后各国君主重新爬上王位的“复辟时期”作为影片故事背景,而影射的却是上一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意大利和近半个欧洲兴起继而衰落的"新左派"发起的"对抗"运动的现实。如果您想深入了解这部电影,首先必须对一些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作一些学习和研究。以下本站收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01-意大利历史简介 (本站编辑)
1-1 意大利两千年历史纵览

提要: 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复杂多难的国家.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使得意大利蜚声于世,但纵观两千多年来的意大利历史,人们却可以发现其中意大利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时间却只占其约三分之一,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是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分裂的痛苦经历之中.

古罗马帝国(又称西罗马帝国)五百年间(Roman Empire.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在其鼎盛时期意大利人曾统治过西起西班牙(古卢西塔尼亚),东至伊拉克(古亚述),北起英吉利(古下不列颠尼亚),南至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古毛里塔尼亚),埃及的约60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欧亚疆土.自公元395年起,由其分裂而出现的以希腊文化为主体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则历经千年辉煌直到1453年才被奥斯曼帝国所取代.此间自公元962年又出现了以日尔曼人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它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近代的1806年才被拿破仑一世推翻.由此可见以罗马帝国为传承的源自意大利的政体对世界历史,文化,经济等等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公元117年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然而意大利又是一个复杂多难的国家.它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大部分是处于分裂和异族的侵略和统治之下.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推翻.之后東哥德人, 倫巴第人, 法蘭克人, 阿拉伯人, 薩拉森人 等都曾入侵.直到11世紀才結束了意大利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但相继出現了许多城邦國家.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并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但随之而来的外國入侵又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15世紀末期至16世紀中葉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法國為爭奪意大利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又席卷了意大利本土.
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在意大利戰爭結束後,意大利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中。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意大利始終處在被列強爭奪的狀態。直到1796年,拿破崙入侵意大利,建立了意大利王國,1804年拿破仑称帝并兼任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這是意大利近代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實際上被法國控制)。但在拿破崙戰敗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後,君主王朝纷纷复辟,意大利再次陷入分裂状态.此后的六十年间,意大利为推翻君主王朝和国家统一而爆发了多次革命,1861年,意大利王國成立.1870年,羅馬城被併入意大利,标志意大利实现了完全統一.
拿破仑征战意大利,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肖像
意大利的王国的国旗
意大利的王国的国旗
意大利三色旗
拿破仑征战意大利,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肖像(这里)
拿破仑成为皇帝之后的1805年,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变成意大利的王国(Regno d'Italia),归拿破仑自己管辖。意大利的王国的国旗形状由原来意大利的王国时期的方形改为矩形,在中央的白色正方形上镶有拿破仑之鹰。这一面旗子使用直到1814年拿破仑退位。(这里) 在1861年4月15日,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国王维多利奥埃互努莱二世再度统一意大利时的国旗。旗面为绿、白、红竖条三色旗,在旗的中间加上萨伏依王朝的徽章红盾白十字 .85年后的1946年,这面意大利三色旗随着意大利王室的覆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里)
 
 
意大利獨立建國後,其經濟狀況落後于其他西歐國家,政局也不断動蕩。南北意大利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但意大利在戰後並未完全得到英法應允的土地。由於談判桌上的失敗加上戰爭為意大利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國內形勢持續不安。墨索里尼法西斯黨則利用這一時期崛起掌權。在二戰中,意大利站在了軸心國的一方,追随德国发动了世界战争,给意大利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二戰戰敗後,民怨四起,导致在公民投票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
1948年以后的意大利共和国国旗是由内阁政府和萨伏依王室提议,并在1948年1月1日被采用的
1948年以后的意大利共和国国旗是由内阁政府和萨伏依王室提议,并在1948年1月1日被采用的(这里)

 

(以上文字由本站根据有关资料编写,如有不妥欢迎来件指正)
 
意大利简史 (选自爱问知识人)

义大利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北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接壤,东南与阿尔巴尼亚和希腊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南隔地中海与突尼斯为邻,面积301262平方公里。居民为5700余万人(1984),主要为义大利人,(笔者注:2009年统计,94%为意大利人)少数民族有法兰西人、拉丁人、罗马人、弗留里人等。官方语言为义大利语,个别地区讲法语和德语。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首都罗马。


义大利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约从公元前第5千纪左右起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第2千纪初,印欧语系部落从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陆续进入义大利,此即义大利人的祖先。其青铜时代文化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分别以特拉马拉文化和微兰诺微文化为代表。义大利中部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公元前8世纪已处在阶级社会早期阶段,产生了国家。公元前5世纪,罗马统一义大利,建立起奴隶制国家(见古代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义大利处于西罗马帝国统治之下。4世纪后,日耳曼人和其他蛮族侵入义大利,给西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罗马城于 410年被西哥特人占领。455年又遭汪达尔人洗劫。476年,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的义大利历史大体分为中世纪、近代、现代几大阶段。


中世纪 奥多亚克的统治建立不久,就于493年被东哥特人所灭,东哥特王国的统治持续到554年。554年,东罗马帝国(见拜占廷帝国)军队击败东哥特人,占领义大利大部地区,查士丁尼一世颁布旨在恢复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国事诏书”,但实际上,各地的乡村和城市已衰落至极。568年,伦巴德人侵占义大利北部,大批驱逐和消灭奴隶主,给了奴隶制最后一击,加快了封建关系的形成。751年,伦巴德人攻陷拜占廷控制的拉文那地区,直接威胁事实上由教皇统治的罗马城及其领地,教皇乃与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矮子)结盟。754和756年,法兰克人两次远征义大利。756年,丕平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来的拉文那地区连同潘塔波利斯献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774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征服伦巴德王国,把义大利北部和中部并入版图。843年,查理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立约,三分其国,长子罗退尔分得义大利北中部领土,并承袭皇帝称号称一世。

887年,法兰克王国最后一个皇帝查理三世(881~887在位)被推翻,义大利进一步分裂:北部各诸侯为争夺义大利王位而互相倾轧;南部则分属伦巴德和拜占廷。义大利的四分五裂使德意志封建主有机可乘。951年,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936~973在位)率军侵入义大利,占领北部地区,在帕维亚接受义大利国王的称号。962年又进军罗马,教皇在罗马为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成立,义大利北中部处于帝国统治之下。1167年,北部城市联合组成伦巴德同盟,反抗神圣罗马帝国。根据1183年缔结的《康斯坦茨和约》,北部各城市实际上脱离帝国独立。11世纪,诺曼人入侵并攻占西西里岛和南义大利,建西西里王国。此后,这一地区相继为德意志、法兰西和西班牙所统治。在这一时期,义大利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部商品货币关系发达,工商业城市众多,十字军东侵后的有利地位和东西方过境贸易刺激了港口城市经济的繁荣,而南部经济则比较落后。12~13世纪,北部城市市民在反对封建领主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如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等;至15世纪,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一些城市共和国转变为暴君独裁。


14世纪,义大利北中部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其中佛罗伦萨的呢绒手工工场有 200余家。领取周工资的工人达3万人。资本家的剥削引起工人的反抗,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梳毛工人起义。与此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为摆脱封建束缚,又发起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义大利代表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但14~15世纪义大利经济的发展,并未促成民族市场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小邦王公的割据,贸易的仲介性质,商道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土耳其人的崛起与扩张,导致义大利的工商业在16世纪急剧衰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义大利战争,德意志军队对罗马的劫掠,对义大利经济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1559年签订的卡托卡姆布列兹和约固定了义大利被异族统治的分裂状态:米兰公国、西西里岛、萨丁岛和南义大利受西班牙直接统治,其他公国则依附于西班牙。罗马教皇与义大利其他反动势力同外敌相勾结,肆意压迫义大利人民。18世纪前半期,义大利的强邻继续在义大利领土上角逐。根据1714年缔结的拉施塔特和约,西班牙在义大利的领地转到奥地利手中,但1735年奥地利又把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王国转让给西班牙波旁王朝。


近代 18世纪后半期,强邻在义大利争夺优势的战争停止,义大利经济又有恢复和发展,封建制度发生危机。从18世纪末叶起,义大利兴起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即复兴运动。复兴运动的中心内容是推翻封建专制旧秩序,建立资本主义新制度。1796~1814年拿破仑一世对义大利的占领和统治,给义大利人民造成痛苦和牺牲,但拿破仑一世的改革和拿破仑法典的实行,打击了义大利的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义大利民族的觉醒。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义大利又被肢解,奥地利卷土重来,义大利北中部的伦巴第-威尼斯地区、帕尔马公国、托斯卡纳公国、摩地那公国、卢加公国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之下,西班牙波旁王朝恢复对南义大利(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教皇则恢复了在罗马及其领地的统治,只有皮蒙特王国(撒丁王国)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的统治激起人民的不满,在反法斗争中建立的烧炭党在20~30年代相继发动了义大利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均告失败。因此,马志尼,G.于1831年建立青年义大利党,提出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道路实现义大利统一和建立共和国的主张,但由于不敢触犯自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未提出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在30~40年代的多次起义亦告失败。40年代形成的自由派则主张由教皇或撒丁王国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达到义大利统一,建立由各邦君主参加的义大利联邦。


19世纪40年代,义大利工业革命开始,外族统治与封建分裂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愈加突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反对奥地利的奴役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各邦的封建专制以实现国家统一,既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前提,又成为1848~1849年义大利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交织着君主立宪派与共和主义派反对封建分裂和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斗争,1848年1月西西里岛爆发人民起义。同年11月罗马人民起义,建立世俗政权。1849年2月建立罗马共和国,7月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和西西里王国联军颠覆。


50年代后,义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再度高涨。1859年,在爆发义、法对奥战争的有利形势下,托斯卡纳、帕尔马和教皇辖地人民起义胜利,执政的自由派同意加入撒丁王国。1860年,加里波第,G.率领“千人团”支援西西里岛起义农民,解放全岛,继而进军南义大利,并解放那不勒斯。与此同时,自由派首领、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C.B.也向义大利南部进军。同年10~11月,通过投票把两西西里王国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第1届全义大利议会召开,宣布成立义大利王国,撒丁国王伊曼纽尔为国王。1866年普奥战争后,义大利收复威尼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马回归义大利。同年,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退居梵蒂冈,义大利统一最后完成。


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修建铁路,扶植冶金工业。许多大企业得到国家关税保护,并在订货、贷款方面享受优惠。但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南方仍保存半封建制,经济发展长期缓慢。统一后的义大利是由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结盟掌握政权的君主立宪国家。罢工、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虚有其表。在苛捐杂税压迫下,大量农民离开乡土到国外谋生。工人劳动日长达12~16小时,工资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国家机器的沉重压迫,使义大利人民反贫困、反奴役的斗争同时具有反政府的性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斗争。当时的无产阶级主要由家庭工人和小企业工人组成,政治上不成熟,受马志尼主义和巴枯宁主义影响甚大,70年代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团体也深深地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经济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烙印。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在义大利广泛传播,A.拉布里奥拉教授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1892年,义大利劳动党(1895年改称义大利社会党)诞生,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但党内改良主义思想泛滥,组织痪散,在90年代后的人民斗争中没有发挥真正的领导作用。
义大利王国建立不久就开始殖民扩张。1882年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缔结同盟条约,1889年占领索马里,1890年占领厄立特里亚;1895年又对阿比西尼亚发动侵略战争,但遭到惨败。20世纪初,义大利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垄断组织纷纷产生,渐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但农村中封建残余的存在,农民的极度贫困,国内市场的狭小,使义大利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极度衰弱,阶级矛盾特别尖锐。


现代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义大利资产阶级政府在宣布中立的同时,同两个敌对集团讨价还价,直到1915年5月23日,义大利才向奥匈帝国宣战;1916年8月27日又向德国宣战。义大利的参战,给义大利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17年,国家经济已面临崩溃状态,导致反战示威和政治罢工席卷义大利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义大利有70万人丧生,100万人伤残,国家东北部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战祸之苦。战争期间机器制造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义大利由农业国变为农业-工业国。战后爆发经济危机。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1919~1920年,义大利出现革命高潮。北部工业城市数十万工人奋起罢工,夺取工厂,并建立工厂委员会和赤卫队以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捍卫本身利益。南方农民开展夺取地主土地的运动。在1919年议会选举中,社会党获得156个席位(1913年为52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到1920年,党员人数达到21.6万人。但掌握社会党领导权的改良主义者在关键时刻同企业主达成协议,满足于企业主的微小让步,从而葬送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故此,1921年初,社会党中的左派从该党中退出,于1921年1月21日建立义大利共产党。与此同时,法西斯主义也在不断发展,1919年,墨索里尼,B.A.A.领导建立法西斯团体──国家法西斯党,提出蛊惑人心的沙文主义口号和“强化政权”的要求,欺世惑众,网罗力量,疯狂迫害工人和民主人士,反对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1922年10月墨索里尼上台,组织向罗马进军运动,在义大利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统治,翌年1月,组建法西斯武装──国家安全志愿民兵队,将义大利变成警察国家。


墨索里尼上台后,加紧推行法西斯化运动,血腥镇压人民群众和反对派。1923年初,对共产党员进行大逮捕;1924年6月,杀害社会党人G.马泰奥蒂(见马泰奥蒂危机);1926年10月,颁布取缔除法西斯党团以外的一切政党和组织的法令,并建立秘密警察,设置特别法庭,实施死刑,从此,所有反对党都被迫转入地下或流亡国外,法西斯政府对外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1935年,侵占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1936年与希特勒,A.缔结“柏林-罗马轴心”,派军援助西班牙叛乱匪徒;1937年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1939年出兵吞并阿尔巴尼亚,30年代,义大利人民即积极展开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1934年,共产党同社会党签订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共产党人组织的数千名志愿军开赴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同法西斯干涉军作战(见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义大利宣布为非交战国。1940年6月,在德军攻入法国领土后,义大利向法、英宣战。1940年10月,意军入侵希腊。1941~1944年,义大利军队参加占领南斯拉夫,但在非洲同英军的作战中,多次失败。1943年5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国内反法西斯运动更加高涨。1943年5月,在共产党领导下,义大利北部工人阶级举行总罢工,迫使墨索里尼下台。9月,义大利投降,由巴多利奥,P.组织军政府,并向德国宣战。1945年4月25日,义大利人民举行起义,消灭境内的希特勒军队,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死,义大利全部解放。6月,建立起以F.帕里为首的联合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义大利共产党继续为国家的民主化而斗争。1945年,共产党、社会党、天主教民主党等组成联合政府,A.de加斯佩里为政府首脑。1946年6月,经过民主投票,决定废除帝制,成立义大利共和国。1947年5月,天主教民主党将共产党和社会党排挤出政府,并修改选举法,拒绝社会改革,实行警察统治,迫害民主进步力量。1948年义大利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并于同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1953年后国内政局长期不稳,政府经常更迭,至1985年,政府易人已达47次。长期以来,政府皆以天民党为主体。50年代,天民党联合其他中右党派,组成“中间政府”。60年代则联合社会党等组成“中左政府”。70年代对共产党执行“对话”路线,组成得到共产党支持的“全国团结”政府。1979年1月,义大利共产党退出议会多数,仍处于反对党地位。1981年6月,共和党人G.斯帕多利尼组阁成功,成为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非天民党人总理。1983年8月,社会党人B.克拉克西组阁成功,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总统、总理两职均由社会党人担任的局面。1985年,天民党人F.科西加担任总统。战后至60年代初,义大利经济发展较快。但6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1969年以后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义大利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故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后,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198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121000亿里拉(约合3483亿美元)。


义大利是北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重要成员国。其对外的基本政策是立足西欧,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巩固与扩大;联合美国,依靠北约,确保自身安全;推动东西方对话,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改善与发展中地中海、巴尔干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1970年11月6日,中意两国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的合作日益发展。

 
 
 
1-2 意大利两百年近代史 (以下文字除提要外均选自网络,本站略作删减)
提要: 18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是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意大利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 1815年前的意大利,仍处在法国拿坡仑的统治之下.拿破仑战败之后,在列强把持的维也纳会议上,意大利再一次被分割,处于严重的分裂和外国王朝的控制之中.此后的五十多年,,陆续出现了有名的烧炭党,青年意大利党,加里波第领导的红衫军等等革命组织,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1870年,君主立宪制的意大利王国终于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事业.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国家.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洗礼之后,意大利人民经过公民投票,最终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本土、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近代资本主义的摇篮,但在16 世纪至18 世纪,社会发展落后于英、荷、法等国。新航路的开辟使地中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意大利四分五裂、纷争不息的局面使大国得以逐鹿争雄。自1494 年起,法国、西班牙相继侵入意大利。西班牙击败法国,从1521 年到1713 年,控制了意大利大部分邦国。18 世纪前半期,经过几次战争,意大利基本被西班牙和奥地利瓜分,只有撒丁王国保持了独立。18 世纪后半期,由于相对的和平环境,意大利逐步复苏。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发展,启蒙思想、统一和独立的主张开始传播,产生了法学家贝卡利亚这样驰名欧洲的人物。意大利的近代复兴是从18 世纪末开始的。1789 年爆发的法国革命震撼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迅速觉醒,革命情绪急剧高涨。1796 年拿破仑进入意大利后,扶持亲法的自由派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1799 年,俄奥联军发动进攻,法军失利,这些共和国纷纷垮台。雾月政变后,拿破仑重新征服意大利,在北部建立意大利共和国。1804 年拿破仑称帝后,兼任意大利王国的国王,并占领和控制了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拿破仑在意大利推行《拿破仑法典》,废除封建特权,加速了社会进步,但也无情地压榨意大利的人力和财力,激起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1807 年,争取民族解放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诞生。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根据维也纳会议的规定,意大利被分割为8 个封建邦国,除独立的撒丁王国和教皇国外,伦巴底——威尼斯划为奥地利的总督辖区,奥地利还控制了托斯坎那、帕尔马、摩地纳、卢卡诸公国。西班牙的波旁王朝恢复对两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岛)的统治。封建复辟和奥地利的民族压迫促使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发展,烧炭党组织迅速遍布各地。1820—1821 年,那不勒斯王国和撒丁王国先后爆发革命,1831 年,中部各邦爆发革命,均遭镇压。1831 年,马志尼组建意大利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青年意大利,明确提出建立自由、独立和统一的共和国的目标,多次组织起义,均告失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贵族资产阶级自由派产生,主张由撒丁王国领导意大利实现统一。1848 年,意大利革命首先在西西里岛爆发,旋即蔓延各地,撒丁王国发动了第一次反奥独立战争。在奥地利的反攻下,意大利革命失败。撒丁王国保存了宪法,成为意大利爱国者的指望。1852 年,自由派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自由主义改革,加速了经济发展。1859 年,撒丁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反奥独立战争,获得胜利,伦巴底、托斯坎那、帕尔马、摩地纳等并入撒丁王国。1860 年,民主派加里波的率千人志愿军远征西西里,解放两西西里王国,通过投票将其并入撒丁王国。1861 年,君主立宪制的意大利王国建立。1866 年,在第三次反奥战争中,意大利遭到失败,但因普鲁士战胜奥地利而收回威尼斯。1870 年,意军趁驻守罗马的法军回国参加普法战争而进占罗马。意大利王国的首都从佛罗伦萨迁至罗马。意大利的统一事业终于完成。
  统一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但因封建残余保留较多,发展速度低于西欧国家。自1876 年起,政府被所谓左翼党把持,当权者热衷于政治权术,收买和操纵议员。加上选民资格的限制和天主教会的抵制,议会民主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工人运动曾深受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影响。从80 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拉布里奥拉教授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之一。1892 年,意大利社会党建立。1887—1900 年,社会不满情绪高涨,暗杀、农民骚乱、工人暴动频频发生,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20 世纪最初10 年是经济高涨时期,垄断组织形成发展。自由党内阁承认工人组织合法和罢工权利,颁布劳动保护法,逐步实现普选权。社会党领袖支持政府,工人对此不满,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 (这里)
---------------------------------------------------
 
1814年9月在奥地利首都举行的维也纳会议
1815-1870的意大利(这里)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再一次被分割
1814年9月在奥地利首都举行的维也纳会议(这里)
1815年的欧洲
1815-1870的意大利(这里)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再一次被分割,意大利一词仅成为一个「地理名词」(mere geographical expression).除了北面的伦巴底和威尼西亚割予奥地利外,意大利各邦均复辟了.中部各小邦如都斯加尼(Tuscany)、帕马(Parma)、摩德那(Modena)均为哈斯堡王朝成员所统治.皮德蒙(Piedmont)、萨丁尼亚(Sardinia)、热那亚(Genoa)则为伊曼纽(Victor Emmanuel)所治.教惭国则为教宗所治.那不勒斯(Naples)和西西里(Sicily)的统治者为波旁成员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这里
1815年的欧洲 (这里)
 
 
1-3 意大利统一运动-简介

1815-1870 年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15 年拿破仑一世入侵、烧炭党形成开始,至1831 年青年意大利党提出“政治改革”的口号。第二阶段为1848-1849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分裂和奥地利的统治。第三阶段以撒丁王国为中心,依靠加里波的红衫军,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于1861 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并先后从外国统治下收复各地,最后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参阅 01, 02 03, 04, 05, 06)
 
1-4 烧炭党  
 意大利 资产阶级的秘密革命团体,19世纪初在那不勒斯王国成立。因成员最初逃避在烧炭山区而得名,一说沿用中欧烧炭者秘密组织之名。也可能是共济会的一个支派。旨在驱除法国(后是奥地利)侵略者,消灭封建专制制度,以谋求国家的统一和独立。19世纪30年代为G.马志尼领导的青年意大利党取代。初在边远地区和山区活动,1812~1813年拿破仑一世衰败时期得到发展。1815年其活动几乎遍布整个意大利半岛。成员大多数为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自由派贵族和士兵等。其组织采取秘密的教阶形式,使用假名和暗语,入会需履行繁琐的仪式。19世纪上半叶,烧炭党人多次发动起义,主要有1817年6月在马切拉塔由卡尔莱蒂领导人民暴动;1820年 7月,莫雷利和西尔瓦蒂领导的那不勒斯起义,曾迫使国王斐迪南一世同意制订自由宪法,旋在奥地利的干涉下失败;1828年6月的奇伦托起义;1831年2月以波洛尼亚和摩地纳为中心举行的大模起义。均因未得到广大群众支持而失败。此外,在法国和西班牙也曾有烧炭党组织。(这里)
烧炭党人
烧炭党人 (这里)
 
1-5 传奇英雄加里波第 (Giuseppe Garibaldi)
加里波第终其一生都在为意大利的复兴和统一事业奔走和战斗,后人因此把他与马志尼、加富尔并称为意大利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三杰...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天才军事家:在南美洲的丛林中战斗过,率领千人“红衫军”为祖国统一立下不朽功勋,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在近代意大利历史上,还没有人像他一样赢得如此广泛的尊敬和爱戴,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他的雕像,以他的经历为背景所拍摄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他,就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传奇式英雄——加里波第。2007年7月4日,正是这位民族英雄诞辰二百周年的纪念日....1860年4月,意大利最顽固的封建堡垒——西西里王国发生人民起义,这给加里波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组织志愿军去支援当地人民,彻底摧毁那里的封建统治。由于加里波第的声望,同时也是出于政治筹码的考虑,撒丁王国对这次远征未加阻拦,但却没有给他一兵一卒。加里波第于是自己招募了一千多名志愿军,义无返顾地出发了,去完成加富尔认为是“疯子的事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人远征军”。因为这支队伍全部身穿红衣,又称“红衫军”.西西里王国是意大利最古老也是面积最大的王国,拥有900万人口,首都那不勒斯。国王弗朗切斯科二世虽然专横无能,手下却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加里波第所依靠的只有高昂的士气和巧妙的指挥。5月10日,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在西西里岛南部的马尔萨拉登陆。当地的群众热情迎接远征军,不久以后这支队伍就扩大到2.5万人。加里波第明智地决定不作停留,而是以骑兵和精锐的热那亚宪兵为先锋直捣首府巴勒莫。守岛司令兰迪将军做梦也没想到加里波第会有这一招,只好命令部队死守城池。但巴勒莫全城爆发起义,守军在内外交困之下,迫不得已只好投降。7月,西西里岛全部解放.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那不勒斯地区,那里的人民也纷纷起义,盼望着加里波第远征军的到来。8月,加里波第挥师北上,在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势如破竹,在不到12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的大片领土,王国军队大多不战而降。9月7日,那不勒斯被攻占。10月1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加里波第被人民拥立为两西西里国家的元首。以大局为重的加里波第并没有选择坐地为王,而是毅然将两西西里交给了有能力实现意大利民族统一大业的撒丁王国。11月7日,埃马努埃莱二世在加里波第的陪同下进入那不勒斯,不久正式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基本实现统一 ......(更多见 01, 02, 03)
加里波第和红衫军
加里波第 (Giuseppe Garibaldi)
米兰大教堂的加里波第雕像
加里波第和红衫军
加里波第 (Giuseppe Garibaldi)
米兰大教堂的加里波第雕像
 
 
 
02-电影有关的人物和事件
(本站提示:以下是电影"阿隆桑方"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2-1-罗伯斯庇尔 (Robespierre)
罗伯斯比尔(1758—1794)

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又译罗伯斯比,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法国,1780年从法学院毕业并获得法学士学位.之后积极参加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活动,成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入王宫并推翻了王政,成立新的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罗伯斯庇尔作为巴黎代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进入国民公会。1793年他当选为新国民公会的主席,之后他参加公安委员会,改组革命法庭,简化审判程序,实行雅各宾专政,以革命的恐怖政策惩罚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称“恐怖统治”,许多无辜的人都被诬告并杀害,成千上万人被送上断头台。其中包括国王的亲属和大部分贵族,有人批评这种政策为“诛九族”和违反人道。1794年7月初,他开始停止参与公安委员会的工作 .7月27日(热月9日),国民公会通过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次日下午和圣鞠斯特、库东等追随者一起被送上断头台。是为热月政变。(这里)

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
罗伯斯比尔(1758—1794)
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
 
2-2 雅各宾派(Jacobin)
雅各宾俱乐部,又叫“雅各宾党”(Jacobin)、“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政治团体。1789年常于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雅各宾俱乐部”,开始的时期成分较为复杂,1791年7月和1792年10月,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俱乐部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激进分子的法国大革命之主派。1793年6月,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取得政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雅各宾俱乐部实行雅各宾专政,组织爱国力量,打击国内外的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的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消灭封建制度,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雅各宾俱乐部内部意见不一。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雅各宾专政,埃贝尔派则主张加强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俱乐部的政权和雅各宾专政。11月,热月党封闭了雅各宾俱乐部。(这里, 这里)
 
 
2-3 五月花(Mayflower)和感恩节
(本站提示: 在电影"阿隆桑方"中有一段场景出现了"五月花船"的油画,深刻地刻画了片中主人公的内心思想活动)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这里)
位于美国波士顿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帆船的复制品。
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在困难中对他们的支持和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是年(1620)11月第四个星期四,他们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其定为“感恩节”。
位于美国波士顿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帆船的复制品。
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在困难中对他们的支持和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是年(1620)11月第四个星期四,他们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其定为“感恩节”。
"五月花号在海上"/"The Mayflower at Sea". By Gilbert Margeson (1852-1940).
"五月花的航程/The Voyage of the Mayflower", steel-plate engraving based on the painting by John Marshall the Elder, later coloratio
"五月花号在海上"/"The Mayflower at Sea". By Gilbert Margeson (1852-1940).(这里)
"五月花的航程/The Voyage of the Mayflower", steel-plate engraving based on the painting by John Marshall the Elder, later coloration (这里)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乌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于是,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开始了哥伦布远征式的冒险航行。对于航海来说,这艘有着浪漫名称的船只未免太小了。由于形势所迫,他们“选择”的,又是一年中最糟的渡洋季节。不过,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了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这群饱经忧患的人已经不顾一切了。海上风急浪高,五月花号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片树叶,艰难地向前漂泊着,几乎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没有遇到任何损害,并在航行了66天后,于11月21 日安抵北美大陆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后,五月花号继续沿海岸线前进。由于逆风和时差,它没有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反而在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把他们送上了新英格兰的土地。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充满危险的远征中,所有探险者只有一人死亡。但由于旅途中诞生了一名婴儿,使到达美洲的人不多不少,仍然是102名。移民都是虔诚的教徒,无不手划十字,衷心感谢上帝的眷顾。
现在,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完全是一块陌生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显得沉寂、荒凉。因此,大约在一个月内,移民们不敢贸然靠岸,仍然以船为家。在此期间,他们派出了侦察队,乘坐小船在科德角湾沿线寻找定居地。一天,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侦察队返回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适合移民们居住的、真正的“天堂”。“天堂”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这是一个天然的良港,非常适合五月花号停泊。港口附近有一个优良的渔场,可以提供大量的海产品。不远处一片连绵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这块土地环绕起来。在明亮的阳光下,结了冰的小溪反射着晶莹的光泽,可以为移民们提供充足的淡水。开垦过的肥沃农田,一块一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了一片虽然残破,却足以遮风避雨,帮助他们度过严冬的房屋……看起来,一切都不错,而且不能再好了。唯一令他们感到迷惘的是,这片到处都有人类生活遗迹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个人影,一缕炊烟,显得是那样荒凉,倒好似事先就为他们准备的一样。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印第安村落。几年前天花流行,全村人无一幸免,这才使它成了这群异国漂泊者的最佳避难所。


几天后,五月花号渡过了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下了锚链。移民们划着小艇登陆时,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共同庆祝新生活的开始。后来,这块礁石就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不过,对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来说,第一个冬天并不美好。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像魔鬼一样在空中嘶鸣,漫天的冰雪,无情地拍打着简陋的住房。在这一片冰天雪地里,移民们缺少必要的装备,也缺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经验。在繁忙劳动的重压下,不少人累倒了,累病了,恶劣的饮食,难以忍受的严寒,使更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一个冬天过去,历尽千难万险来到美洲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个。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几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几家在做丧事。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欢乐没有了。每个人、的心头,都被一种空前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一个梦,一个刚刚开始的美梦,难道就这样被打破了吗?每个人都在思索着。


就在移民们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时,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进了普利茅斯村。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临近村落的印第安酋长派来察看情况的。这是移民们来到美洲后接待的第一个客人。他们向客人倾诉了自己的来历以及所经受的种种无以复加的苦难。印第安人默默地听着,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怜悯和同情。事情就此有了转机,几天后,这名印度安人把他的酋长马萨索德带进了移民们的房屋。酋长是个慷慨热情的人,他向移民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给他们送来了许多生活必需品作礼物。派来了最有经验、最能干的印第安人,教给移民们怎样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教他们捕鱼、狩猎、耕作以及饲养火鸡等技能。
这一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导和帮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终于闯过了生活的难关,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就在这一年秋天,已成为普利茅斯总督的布雷德福颁布了举行盛典,感谢上帝眷顾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当然,他没有忘记为移民们排忧解难的真正“上帝”——热情、好客、智慧的印第安人,特地邀请马萨索德和他手下的印第安人前来参加节日庆典。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提前送来了5只鹿作为礼物。11月底的一天,移民们大摆筵席,桌子上摆满了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用自产的玉米、甫瓜、笋瓜、火鸡等制作的佳肴。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3天,白天,宾主共同欢宴,畅叙友情。晚上,草地上燃起了熊熊簧火,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年轻人一起跳舞、唱歌、摔跤、射箭,气氛非常热烈。
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首先,它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们尽情狂欢、庆祝。其次,它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美国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这两味“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忆及先民开拓艰难、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怀;日情绪。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尽管感恩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每年节日期间,仍然有成千上万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参观、游览,重温美国的历史。今天,不仅美国人过感恩节,加拿大人也把它视为例行节日。这或许因为,在加拿大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也生活着许多英国移民的后裔吧! (这里)

 
 
03-新左派
 
001-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摘录) 郑 谦
2001年,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60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2003年《毛泽东传》作者菲力普·肖特说,对于他们这一代成长于1960年代、被革命激情燃烧的欧洲人来说,遥远的中国和轰轰烈烈的“文革”让他们充满向往与理想,尽管并不清楚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1960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的确,1960年代是一个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时代....
战后20多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工业革命与新发展大潮推动下,经历了一段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中心区进入经济繁荣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出现了大众高额消费的福利社会。在美国,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社会的到来,垄断资本在大获其利的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相当大的一部分美国人分享了美国社会的富裕,中产阶级的队伍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有的历史学家,如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把1945至1970年代初称为某种“黄金时期”。“这段时间的繁荣,不但是史无前例,可能也是少有的例外”,“它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惊人变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大、最快速、最根本的”。   正当西方当权者和垄断资本家沾沾自喜地进入1960年代时,正当按照“贫穷引起革命”的传统观点理所当然地对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和革命形势感到失望时,1960年代资本主义中心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学生^造**、工人罢工、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体制运动烽烟滚滚,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个性解放、“跨掉的一代”等反主流文化、反正统价值观的思潮交相激荡。   1962年6月,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在密西根州的休伦港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休伦港宣言》。《宣言》批评美国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它的民主是一种“没有公众的政治”,它的公民受到一种他们所不知道的力量的威胁。《宣言》对战后美国社会居于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痛斥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弊端,发出激进改革的呼喊。它对当时几乎一代美国青年产生很大影响,标志着美国新左派组织的正式形成....进入1960年代后,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在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从大萧条困境中走过来的父辈们不同,他们因没有三四十年代与50年代的对比而满足眼前的富裕,更不满足一种以顺从、听话为条件的富裕社会,不愿意为了物质上的富足而逆来顺受。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的干预、公司的专横、技术的统治和精英至上的科层制,使得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敏感地意识到发达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他们不满资本主义教育体系,认为学校不过是整个统治机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把青年学生训练为服务于这部机器的律师、工程师和经理,成为企业和官僚制度的齿轮。他们要求的已不只是学习的权利,而是对学习的内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因为“大学属于学生”。“垮掉的一代”摒弃物质第一、循规蹈矩和机器时代,对资本主义的正统价值标准提出了挑战。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为取胜而拚力比赛,而是向比赛规则挑战,或者干脆拒绝比赛”。1960年代这些不满现状者并非为贫困所迫,相反,他们是富裕和教育的产物。     
1968年5月,发端于年初的法国学生运动逐渐达到高潮。学生与警察的冲突不断升级,终于酿成10日的“街垒之夜”。整个巴黎烽烟四起,处处街垒。一位学生领袖声称:“今夜街上所发生的一切是整整一代人在反抗某种社会制度。”28日,总人口5000多万的法国有1000多万工人罢工,300多个工厂被工人占领,30多所大学被学生占领。“五月风暴”中,学生、工人、市民的游行队伍中高举着胡志明、格瓦拉、毛泽东的画像,赫然在目的还有“沿着毛泽东指引的道路前进”、“再创一个巴黎公社”等大幅标语。在运动的高潮中,整个国家接近瘫痪,政府对局势失去控制,法国似乎走到革命的边缘。“五月风暴”打碎了二战后西欧“升平盛世”的神话,成为1968年甚至整个1960年代左翼思潮和行动高涨的标志形象....意大利都灵等地爆发了大规模工人罢工和占领工厂活动,反对雇主和右翼工会。   1969年上半年,美国学生新左派运动进入全盛期,300多所高等院校发生抗议示威,全国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卷入运动。在华盛顿、麦迪逊和伯克利等地发生街头战斗。爆炸和纵火事件大量上升。 从1960年代初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伴随着各种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左翼政党中的激进主义开始复兴,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不断增长。法国、美国、德国的左翼学生把“三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作为精神导师。以“新左派”相号召的新马克思主义运动在1960年代开始声名显赫。他们把矛头指向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抨击美国的越战政策。1960年代初创刊的《新左派评论》(英国)、《左派研究》(美国)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在激进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风靡一时.....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于将1968年与1789年、1793年、1871年那些不朽的革命一样相提并论.....(这里) 
 
002-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摘录) 作者 (英)安德森(P.Anderson)著 高铦等译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的一股哲学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学术界有着值得注意的影响。六十年代期间,法国、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了“新左派”运动和学生、青年的造反活动,马尔库塞一时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卢卡奇等人的著作被他们广为阅读和传播,奉为“思想武器”,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了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些主要流派,如德国和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意大利的德拉?沃尔佩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等,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 
 
003-新左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左派是在1960年代各先进国家的大学中,主要以积极的革命为方向的大学生所组成的左派政治势力;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及英国伦敦学派左派历史学家,是世界知名理论代表,1990年代后,中国北京学派(Beijing circle)陆续提出崭新观点,杭州学派(Hangzhou circle)则提出学术质问与补述;上述学派皆可视为欧亚学派分支,自20世纪起长久以来与美国—太平洋学派分庭抗礼,互有辩驳交锋.....(这里)
 
 
04-意大利著名歌剧音乐家--威尔第
(本站提示: 在电影"阿隆桑方"中引用了很多威尔第的音乐作品)
3-1 简介: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这里)
意大利著名歌剧音乐家--威尔第
 
3-2: 朱塞庇·威尔第(1813—1910)可说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歌剧作曲家了。他是一位不断探索前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不仅在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而且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的民族独立统一事业。当年的意大利是四分五裂的联邦,而且大部分地区受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它们是撒丁那、那不勒斯、西西里三个王国,威尼斯、热那亚和卢卡三个古老的共和国以及教皇领地。1808年拿破仑率法军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土地,一方面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一方面又将许多珍贵的文物掠夺到卢浮宫去。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又卷土重来,意大利的爱国领袖马志尼、加里波的等人根据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领导人民进行了争取祖国统一、独立的斗争,直到七十年代才基本成功。威尔第从他早期的代表作《纳布柯》(1842)、《伦巴底人》(1843)开始,在他此后的一系列歌剧如《连尼阿诺战役》(1849)《西西里的晚钟》直到《唐·卡尔洛》(1867)里面,都借古喻今,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反抗外国统治的思想。
将社会上的“卑贱”人物作为正歌剧尤其是悲剧的主人公,是威尔第的一个伟大的成就,也是他民主思想的体现。此前,平民首先在幕间插剧然后在喜歌剧中登上了主角的位置,如费加罗、赛尔碧娜。可是悲剧的主人公仍然只是神仙帝王和贵族,似乎只有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才值得同情,感情才崇高。法国革命期间民主思想抬头,凯鲁比尼等创作了一批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拯救歌剧”,但是仍常常落入贵人有难、仆婢相助、清官昭雪的老套套。就是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受迫害的弗罗莱斯坦仍然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受迫害的西班牙贵族。《波第契的哑女》中的女主角虽然是平民却可惜是个哑女,只能由芭蕾演员扮演而用舞蹈和哑剧来表达她的情感。只有在威尔第中期的三部杰作里,平民身份的男、女主角才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声有色的精彩戏剧!如《游吟武士》中的阿祖契娜和曼林柯都是被社会摈斥、鄙视的吉普赛人,曼林柯虽然是贵族血统,但从幼儿时期就为阿祖契娜抱养,视若亲生。当曼林柯冲破等级界限和贵族少女丽昂诺拉相爱时,阻挠破坏这一良缘的却是他的政敌与情敌卢那伯爵,从而造成了悲剧的结局,而最后阿祖契娜来将秘密揭穿,她向着卢那伯爵大喊:“蠢货,被处死的是你的亲弟弟!……”《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尽管生活在珠围翠绕的环境中,但是她出身贫寒,栖身于“半上流社会”里,作达官绅商的玩物,欲求成为良家妇女而不得,社会偏见扼杀了她和阿尔弗雷德的纯真爱情,她只能抱恨以终!又如《弄臣》中的丽戈莱托,他是个可怜的残疾人,根据中世纪欧洲某些国家的法律,残疾人不准在城市里居住除非他投靠某一贵族。丽戈莱托为了养活自己和唯一的爱女,只好在公爵府中作一名卑贱的弄臣,对主人竭力谄媚逢迎,讨他的欢心,甚至不惜助纣为虐。这是一个感情十分复杂的多重性格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弄臣》是怎样的一部歌剧......(这里)

 
 
3-3 威尔第主要作品

(1)歌剧:歌剧作品总表

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 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 (183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Un Giorno di Regno 王国的一天 ( 1840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Il Finto Stanislao )
Nabucodonosor 纳布科 ( 又称《尼布甲》) ( 1842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Nabucco )
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 ( 184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Ernani 埃尔纳尼 ( 1844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I Due Foscari 两个福斯卡罗 ( 1844 Teatro Argentina , Rome )
Giovanna d’Arco 圣女贞德 ( 1845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Alzira 阿尔齐拉 ( 1845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
Attila 阿蒂拉 ( 1846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Macbeth 麦克白 ( 1847 Teatro della Pergola , Florence 佛罗伦萨 )
I Masnadieri 强盗 ( 1847 Her Majesty’s Theatre , London )
Jelusalem 耶路撒冷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修订 ] ( 26.11.1847 Academie Royale de Musique , Paris )
Il Corsaro 海侠 ( 1848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
La Battaglia di Legnano 莱尼亚诺战役 ( 1849 Teatro Argentina , Rome )
Luisa Miller 路易莎·米勒 ( 1849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
Stiffelio 斯蒂费利奥 ( 1850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Il Trovatore 吟游诗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
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Les Vepres Siciliennes 西西里晚祷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
Giovanna de Guzman ( I vespri siciliani ) [《西西里晚祷》的修订版 ] ( 1855 Teatro Regio , Parma )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1857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Aroldo [ rev of Stiffelio 斯蒂费利奥 ] (1857 Teatro Nuovo , Rimini 里米尼 )
Un Ballo in maschera 假面舞会 ( 1859 Teatro Apollo , Rome )
La Forza del destino 命运之力 ( 1862 Bolshoi Theatre , St . Petersburg 圣彼得堡)
Macbeth 麦克白 [ 修订版 ] ( 1865 Theatre Lyrique , Paris )
Don Carlos 唐卡洛斯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
La Forza del destino 命运之力 [ 修订版 ] (27.2.186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Aida 阿依达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开罗 )
Don Carlo 唐卡洛 [ 修订版 ( 1872 , Naples )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修订版 ] ( 1881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La Force du destino 命运之力 [ 修订版 ] ( 1883 , Antwerp )
Don Carlo 唐卡洛 [ 第二次修订版 ] ( 1884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Don Carlo 唐卡洛 [ 第三次修订版 ] ( 1886 , Modena )
Otello 奥塞罗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Falstaff 法斯塔夫 ( 189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不朽名作——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Il Trovatore 吟游诗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
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Aida 阿依达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开罗 )
Otello 奥塞罗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2)合唱作品
《民族赞》(1862)、《安魂弥撒曲》(1874)、《我们的天父》、《圣母》(1889)、《圣母悼歌》(1889)、《感恩赞》(1898)、《赞美童贞玛利亚》(1898)

(3) 室内剧:弦乐四重奏(1873)

(4) 歌曲十六首和主调合唱一首。(这里)


 
未完接下一页(电影及音乐研究,在线播放及下载
e023-1. -2, -3
2009.12.31.
 
主站的的重要栏目和网页
2009年编制的老年表
电影赏析
音乐赏析
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莫迷网联)专栏
杨大林先生,杨东女士专拦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莫里康内乐曲
著名艺术家演奏的莫里康内乐曲
邮探世界名人
意大利电影研究专拦
关于"Chi Mai"
莫里康内欧美亚六场音乐会对比研究
网友提供的莫里康内作品
边说边听边看--专题
网友个人专栏
WAP手机网站
莫里康内MIDI铃声
软件介绍
求谱网友交流
全球莫里康内相关网站
海外优秀搜索引擎
BBC-HVF 访谈莫里康
莫里康内上海音乐会
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
我喜爱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新闻(中国)
全国及境外TV节目预报
奥斯卡和莫里康内
遭遇黑客
西巴女王
十三年后再访伊莫拉
"海上钢琴师"琴友天地
"阿隆桑方"研究
"工人阶级上天堂"研究
"死刑台的旋律"研究
我最喜爱的西洋杰出音乐回顾
"索多玛的120天"评述
电影"我的青春/梅泰罗"探析
"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孩子们的作品
不得不看(新闻拾零)
电影"豺狼的日子"专页
八十年代歌曲回顾
电影"德黑兰-43"音乐专页
苏俄爱国歌曲
网站地图
Add to Google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2014): 苏ICP备11039856号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 2003 hwg 版权所有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