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movie-000-->e-movie-004b |
Same
EN |
|
莫里康内配乐电影
|
e-mov-004b
大师和玛格丽特(1972)(电影及其音乐评述)-b
|
Il
maestro e margherita/Majstor i Margarita/The Master and Margherita
|
(Il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
|
|
72-18-official
|
相关的音乐在线网页
|
|
IMDB(英文网)
|
|
IMDB(中文网)
|
|
备注
|
|
|
|
|
|
|
|
|
|
评论家波波夫对大师冷嘲热讽,和台上的主席柏辽兹一唱一和.大师的悲惨命运已成定局
|
此时只有玛格丽特还能够给他温暖和支持
|
|
|
大师在大街上买报,他看到报纸上登出了对他的作品的批判文章.他心怀义愤地拿着报纸到作协俱乐部去说理.魔王沃兰德也早已来到俱乐部静观事态演变
|
.此时俱乐部里正在杯輄交错,歌舞昇平,大师先是质问正在跳舞的剧院经理雷姆斯基.雷姆斯基不愿理睬,又冷嘲热讽地把事情推给评论家,大师又去质问评论家拉夫罗维克和拉铜斯基,并给了拉夫罗维克一记耳光.最后,大师又找到作协主席柏辽兹要求个别谈话.
|
|
|
两个人在一个酒吧间谈话时,柏辽兹告诉大师耶稣是不存在的.这时沃兰德教授从外面走进来,主动参与他们的谈话并和柏辽兹辩论
|
沃兰德告诉柏辽兹人的命运是无常的,而且他已预见到柏辽兹今天将会被一个戴红围巾的女人砍掉脑袋.柏辽兹听了大惊并离开酒吧,
|
|
|
就在他走近酒吧门口的一条马路时,他踩到了地上被人撒掉的油污上滑倒在地,一辆由一个带红围巾的女司机开过来的电车正好驶过,他的脑袋被切了下来.
|
大师被此噩耗所震惊,他赶回俱乐部告诉那里的人们是魔王撒旦杀死了柏辽兹,撒旦还在这个城市里.但人们对他的话不以为然,认为他精神出了毛病.他在俱乐部痛斥那里的人自私自利,变成了伪君子和无赖,背叛了革命.但人们不理睬他,手风琴和歌声继续响起,大师无奈地悄然离去.
|
|
|
回到家,大师在走投无路的情势下,提笔给斯大林写信,要求"停止迫害我
要不就处置我. 如果不能写作,我的生命毫无意义,让我生活或者杀掉我,只是不要埋葬我的生命.
|
在这困难关口,玛格丽特来到了他的身边,告诉他她已找他多时了.大师告诉她最近的事态,而且他家中的电话已被切断,他正在非常困难的时刻,他请玛格丽特原谅并请玛格丽特把那封重要的信件寄出去.玛格丽特临行时毅然地表示明天她将过来和大师一起生活,共度难关
|
|
|
第二天一早,玛格丽特又来到大师家.一上搂她就发觉情况不对:一些家俱被扔到了楼梯口,一个陌生的女人站在厅里.她连忙询问,一个陌生的男人--评论家波波夫正在浴缸里泡澡,他伸出头来,不肯回答玛格丽特的问题,并凶狠狠地把玛格丽特赶出去
|
玛格丽特又去找剧院经理雷姆斯基,雷姆斯基对她也是不理不睬.玛格丽特愤怒地责骂了这些伪君子和小人.然后她又来到那个排练大厅,看着空荡荡的舞台,落下了伤心无助的眼泪
|
|
|
玛格丽特在路上看着给柏辽兹送葬的队伍,这时沃兰德教授出现在她的身旁.他告诉她大师还活着,而且答应她一定会再见到他.
|
而此时大师已被关进疯人院,他大喊大叫要求出去,医生过来给他打针,要他恢复安静
|
|
|
|
|
抢住进大师原来房子的评论家波波夫正在犯头痛,他突然发现沃兰德教授和他的两个助手忽然幽灵似地走了进来.他猜出那是魔王撒旦,非常害怕,拿起电话不通了,喊他的妻子没人应声.教授数落了他的劣迹,最后助手阿扎泽洛把他打倒在地.
|
这时评论家拉夫罗维克又来找波波夫,教授的两个助手把他接进来又把他戏弄了一番,并告诉他在他写了评论大师的稿件以后他就得了肝癌,而且很快就要在第一国立医院死去.
|
|
|
剧院经理跑回剧院.看到剧院门口挤的水泄不通.原来这里就要上演大师的作品"彭提乌斯
彼拉图斯"了. 他挤到办公室,看到几个评论家正在大发牢骚.他们一齐把责任推给死去的柏辽兹.为了放心,他们商量拨通文化部长的电话去打探一下虚实原委.没想到部长很干脆地告诉他们他知道这件事,几个人吃了定心丸,并纷纷猜测部长的真实意图.
|
演出开始了.首先是沃兰德教授的黑色魔术.两个付手把一张100卢布的钞票变到了台下一位观众的口袋里,接着教授的助手宣布,教授将以同样的方法送给在场的每人100卢布.剧院经理雷姆斯基见势不对,想出来阻挠演出,被教授的助手嚇退了回去.评论家拉铜斯基出来倒乱,结果他自己私自兑换的美元从他的口袋里自动地飞了出来,弄得出了个大洋相
|
|
|
这时坐在楼上包厢里的大官阿里曼出来干预,他坚持要魔术师们必须要向观众解释魔术的真相,教授的助手答应了他的要求.不过他解释的真相是关于这位高官昨晚的行踪.坐在包厢里的阿里曼夫人出来答话说他的丈夫昨晚到他的办公室去了,可是教授的助手告诉她阿里曼昨晚并没到他的办公室,而是在一位年轻的女演员家里过了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
魔王沃兰德敲动了他的魔丈,躺在疯人院大师身上的紧身带自动松开,大师翻身起来,接着疯人院的大门也自动打开,大师大踏步地走出了疯人院并向剧院走来.
|
|
|
接着教授的助手宣布,更多的奇迹将会出现,时装,鞋子,每个人都可以拿走他看见的东西,沃兰德挥动魔丈喊出"一,二,三",各式各样的时装从天而降,剧院的观众顿时兴奋起来,争着拿取这些从天而降的厚礼.魔王沃兰德看见这些情景自言自语的说道:"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一样的,他们爱钱
他们是轻浮的 带着欲望的.."
|
魔术收场了,很多穿着刚刚得到新衣的人们正高高兴兴地步出大厅准备回家,随着魔王的又一声"一,二,三",他们身上的衣物又突然腾空而起,人们一个个变得赤身裸体,惊慌失错.受到了自己贪念的惩罚.
|
|
|
从疯人院赶来的大师迎着惊慌的人群走进剧院,终于找到了坐在包厢等待看下一场演出的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拿着一朵红色的玫瑰在等着大师.
|
此时魔王沃兰德也走进了正在看剧的玛格丽特和大师两人身旁,他对大师说:"我已经读了你的剧本,不幸的是我不是完全地赞同它,我不能为它开绿灯
但是你将获得平静".他们一起喝了魔王准备的两千年前的彼拉图斯的法隆毒酒
|
|
|
舞台上大幕拉开,"彭提乌斯
彼拉图斯"开始演出了.罗马总督彼拉图斯首先进场,"带人犯!"耶稣被带了上来.舞台上出现了耶稣面带笑容的形象和声音:"我说过任何政权都是对人施加的暴力.""你知道你在说甚么吗?"彼拉图斯问耶稣,耶稣回答说:为什么你要问,总督大人?我看上去像一个疯人吗?"
|
疯人院的大门又逐个开启,虽死而不螟目的大师躺在疯人院的床上,过来一个护士,闭合了他的眼瞼,大师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到达那永久的安宁之乡(剧终)
|
|
|
|
|
|
5 有关影片历史背景的资料
|
|
关于耶稣
|
耶稣(英译:Jesus
公元前6年/前4年–约29年/30年)
【简介】?b>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在基督宗教中,也称为耶稣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基督为意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也有人称他为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也称为基督,意思是王或弥赛亚)2000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
|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吸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从死里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上帝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上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帝国的国教。 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古兰经称为尔萨,是伊斯兰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称为“真主的灵气”,仅次于至圣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认他肉身升天,但不认为他是真主的独生子,也不认为他曾经死而复活;新约圣经称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其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所出卖,以“诱惑国民”和“僭称犹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现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的历史性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地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见这里)
|
|
|
|
关于圣经
|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圣经的经卷是由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组合而成。圣经最初被书写在羊皮或小牛皮上,也被书写在芦苇制成的纸上,这种芦苇又叫纸草,由叙利亚的白泊港(Byblos)出口。希腊文“Byblos”中文意为“书”字,此字即由此港口之名而来。英文的“纸”字(Paper)也源于希腊字“纸草”(Papyrus)。此外,有些经文则保存在瓦片、石碑、蜡板等上面。抄写的工具有芦苇、羽毛、金属笔等。墨水是由木炭、腊和水制成的。
考古学证明,旧约完成於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约则完成於公元一世纪末,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
圣经中的各卷书均是独立写成,写成後即在各犹太会堂及基督教堂传读。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犹太大祭司以利沙从犹太十二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聚集在亚历山大城,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当时流行的希腊文,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到公元70年,当圣城耶路撒冷将被摧毁之际,犹太人召开了高级会议,正式确立旧约正典三十九卷书。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两次著名会议上,则确立了新约正典二十七卷书的地位。
圣经是由三十余位作者,经过一千六百年之久所写成的。作者有君王如大卫,有政治家如但以理,有祭司如以斯拉,有哲士如摩西,有法学家如保罗,也有牧羊人如阿摩斯,又有税吏马太,也有渔夫彼得、约翰,还有医生路加,申言者以赛亚、耶利米等类人物。而这些作者的地位、学问、性情、见解、风俗、习惯,则迥然不同。他们写作的地点更是各在异处。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徒聚会中传读。圣经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六十六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六十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见这里) |
|
关于彭提乌斯
彼拉图斯/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Ponzzije
Pilat)
|
维基百科:
(右图) Ecce Homo("瞧,这个人!) Antonio Cisen创作的圣画.描绘的是: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把鞭打后的拿撒勒人耶稣指给耶路撒冷的民众看
本丢彼拉多(?-36年)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执政官(26-36年).根据新约圣经所述.耶稣基督在他的任内被判钉十字架.他是一个脾气暴燥的人,多次虐待犹太人,后来他因为屠杀撒马利亚人的罪名而被流放到高盧,并于今日的维也纳自焚身亡(见这里
或 这里)
|
|
Ecce Homo("瞧,这个人!)
Antonio Cisen创作的圣画
|
聖經人物
本丟彼拉多 PONTIUS PILATE: 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于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証;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麼呢。……又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他們又喊著說,不要這人,要巴拉巴。這巴拉巴是個強盜。(約十八33─40)
彼拉多陷在極大的矛盾中︰他若不是依從他自己(和他的妻子)所認為對的去作,任由那些無恥的猶太領袖去威逼恐嚇,就是親自去定耶穌的死罪。耶穌雖然無罪,就算
不被釘死,也會被人用別的方法殺害。彼拉多終于選擇一個易行的方法。雖然他那脆弱的問題︰“什麼是真理?”似乎極具哲理,其實這迷亂的問題內裡,已經有了簡單的答案,就是︰依從良知去作,其他都是卑鄙的謊言。彼拉多卻不然,他選了一條最便捷利己的方法,也就注定他永遠蒙羞抱憾。無論他洗手多少次,也不能使他脫離那些懼怕真理而喪失靈魂的悲劇人物之行列。(见这里)
|
原书注:
本丢.彼拉多(或译:彭提乌斯 .彼拉图斯),公元一世纪人。约于公元26一36年任罗马皇帝派驻犹太的“代理官”,在属国执掌最高权力,有兵权。“代理官”一般译为“总督”。《圣经》中作“巡抚”。据《圣经.新约》,耶稣即由彼拉多核准处死,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的名字在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中已成为伪善和残酷的代名词。本书作者对此人作了不同于传说和历史的独特处理 |
|
|
|
对苏联文学跨越时空的解析
读《苏联文学反思》
|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文学”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不可避免地画上了句号。对于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苏联文学,十多年来众说纷纭。关于这个问题,在俄罗斯存在很大的争议,毁誉者有之,坚决维护
者亦不乏其人。但大体说来,在苏联解体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苏联文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作家及其作品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占了上风,有些苏联时代的“经典作家”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值。与此相反,自1980年代中期起就掀起强劲回归浪潮的“地下文学”和“侨民文学”等,则成为追捧的对象,被奉为万马齐喑时期的文化瑰宝。一些事情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有可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近年来,经历了太多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俄罗斯人逐渐冷静下来,对苏联时期方方面面的评价渐趋客观。在文学领域,尽管争议仍然存在,歪曲、指斥的声音还是少了许多,客观、冷静的分析多了起来。高尔基的头像作为报标之一重新出现在《文学报》的刊头,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的诞辰日得到了隆重纪念,他们大部分作品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感到,。在我国,这个问题同样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乃至众多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如何评价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苏联时代经典作家的创作,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艺术价值所引发的激烈争论,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刘文飞主编的文集《苏联文学反思》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主题与变奏”和“对话与争论”两辑,其中“对话与争论”一辑收入了苏联解体后我国部分学者就前述焦点问题所展开的一些对话和争论的文章,如任光宣、余一中、吴泽霖等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开的争论,汪介之和张建华关于高尔基及其创作的新思考,刘亚丁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论述,刘亚丁和何波关于肖洛霍夫的对话,张捷对于法捷耶夫悲剧的解读等。这些文章在国内各学术期刊及专著上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主题与变奏”一辑收录了近年来学者们从各个侧面对苏联文学进行审视的文章。可以认为,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目前苏联文学研究状况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
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有些时候,恰恰是社会的动荡、大众生活环境的恶劣促成了文学的繁荣和大作家的成批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是社会的良心”的说法似乎比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更显得真实。俄罗斯作家叶辛访问中国,当对记者谈及以往那些时代作家们的创作时,他说:“作家在描写社会现实上可能面临着压力,他必须去寻找一种特殊的形式、特殊的语言,一种能和读者结合起来的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诞生的作品,思想深刻,有着极强的特性和艺术风格。”这番话虽然并非单单针对苏联文学,却道出了苏联文学的重要特性——多元共生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中,苏联虽然经历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再到称霸一方的世界大国的辉煌,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实实在在是饱受磨难的。他们带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革命、国内战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所遭受的伤痛进入了苏联时代,但伤痛未愈,集体化过火、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接踵而至,这之后,人们企盼的安宁、祥和仍未到来,激烈的政治斗争不断地把人们卷入旋涡。面对民族所遭受的接连不断的苦难,那些身处其间的有良知的优秀作家们以不同的方式与现实抗争,包括拿起笔,以或直白或婉曲的方式,借重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表现手法,或显或隐地表达自己对时代、对民族、对人性、对社会深沉的思索,抒发悲天悯人的情怀。于是,便有了那些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厚重的历史感,震撼灵魂的作品。《骑兵军》《地槽》《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大师与玛格丽特》《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鱼王》等,哪一部不是苏联文学留给世界的厚重的遗产呢?!这些优秀作品,以其丰富的诗学特征,表现了怒海狂涛般的壮伟、英雄主义的史诗性、尖锐深刻的批判性及道德探索的深邃性。诚然,苏联文学确也含有严重的人物概念化、美化现实、教条化等等负面因素,但从总体上来说,它仍不失为一幅斑斓而壮阔的文化图景。文集中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有机构成》(刘文飞)一文在对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框架进行梳理时,指出苏联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相互包蕴的关系,指出苏联时期的“本土文学”中除那些受到普遍承认的作家外,还包括有阿赫马托娃、曼德里施塔姆、普拉东诺夫等“国内流亡者”,文中区分了当时的“官方文学”与“地下文学”,分析了两者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在促成苏联文学的多样性方面所起的共同作用等等,为我们描绘了这幅宏伟图景的大致轮廓....(见这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