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内爱好者
Morricone Fans
新版主页
English
年表
音乐概览
电影概览
VIP 申请
VIP 登录
电影欣赏
作品研究
琴谱
字幕
音乐大师
手机网站
付款
旧版主页
Old-Eng
站长手记
手册征订
个人专栏
最新网页
重要通告
资源库
资源传送
歌词
莫迷网联
俱乐部
微信平台
关于我们
手机论坛
旧版博客
EM简介
EM新闻
琴友专栏
名曲120
网站地图
邮探名人
出生入死
邮币卡转让
音乐顾问
软件介绍
E.M.手册
站长信箱
-----------------------
   
---------------------------
主页-->movie-000-->e-movie-031
Same EN
e-mov-031 莫里康内配乐电影
圣彼得堡的恶魔 / 圣彼得堡的邪魔
0701 I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The Demons of St. Petersburg
0701
相关的音乐在线网页
IMDB(英文网)
IMDB(中文网)
备注
圣彼得堡的恶魔/圣彼得堡的邪魔
影片显示"圣彼德堡的恶魔/I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由莫里康内谱曲 (CD2-1 00:07:05)
影片显示"圣彼德堡的恶魔/I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由莫里康内谱曲 (CD2-1 00:07:05)
01-电影概况
01-概要

导演::吉奥里亚诺 蒙塔尔多 Giuliano Montaldo
编  剧:吉奥里亚诺 蒙塔尔多 Giuliano Montaldo, 安德烈 康查洛夫斯基 Andrei Konchalovsky, Paolo Serbandini, Monica Zapelli

音乐 埃尼奥 莫里康内


主  演: 米基 马诺洛维克 Miki Manojlovic ....Fyodor Dostoevsky
      安妮塔 卡皮奥尼 Anita Caprioli ....Aleksandra
      卡洛琳娜 克雷仙蒂尼 Carolina Crescentini ....Anna
      桑德拉 切卡莱利 Sandra Ceccarelli ....Nataliya Ivanovna
      罗贝托 赫利兹卡 Roberto Herlitzka ....Pavlovic
      费立波 提米 Filippo Timi ....Gusiev
      Patrizia Sacchi ....Advotya
      Giordano De Plano ....Young Dostoevsky
      Marco Gandini ....Tailor
      Giovanni Martorana ....Trifonov
      Stefano Saccotelli ....Stellovsky
      Emilio De Marchi ....Gazin
      Sara Basso de Marc ....Young lady
      Eugenia Caruso ....Lab student

片长 110 min
地区:意大利
对白语言:意大利语
别名
I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Italy (original title)
I demoni e dio Italy (working title)
Pietarin riivaajat Finland (TV title)
San Pietroburgo Italy (working title)
Sankt Peterburgs demoner Finland (TV title) (Swedish title)
The Demons of 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Release Date: 24 April 2008 (Italy)
Aspect Ratio: 1.85 : 1
发行公司: Jean Vigo Italia More
获奖情况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Year Result Award Category/Recipient(s)
2009 Won David Best Costume Design (Migliore Costumista)
Elisabetta Montaldo

Best Production Design (Migliore Scenografo)
Francesco Frigeri

Nominated David Best Cinematography (Migliore Direttore della Fotografia)
Arnaldo Catinari

Best Hair Design/Styling (Migliore Acconciatore)
Mirella Ginnoto

Best Make-Up (Migliore Truccatore)
Luigi Rocchetti

Best Visual Effects (Migliori Effetti Speciali Visivi)

 
Italian National Syndicate of Film Journalists
Year Result Award Category/Recipient(s)
2008 Won Silver Ribbon Best Cinematography (Migliore Fotografia)
Arnaldo Catinari
Also for Parlami d'amore (2008).
Best Production Design (Migliore Scenografia)
Francesco Frigeri
Also for I vicer?/a> (2007).
Nominated Silver Ribbon Best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Protagonista)
Carolina Crescentini
Also for Cemento armato (2007).
Best Costume Design (Migliori Costumi)
Elisabetta Montaldo

Best Music (Migliore Colonna Sonora)
Ennio Morricone

Best Producer (Migliore Produttore)
Elda Ferri
Also for I vicer?/a> (2007).
 
 
02-剧情简介
此片是意大利名导Giuliano Montaldo的最新作品;故事聚焦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文豪陀斯妥耶夫基(Fyodor Dostoevsky) 的系列遭遇,融政治、革命、爱欲于一体.影片记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晚期的重大活动,并用闪回方式回忆了他1848年被判处死刑、在即将行刑时获得沙皇赦免的著名事件.在过去的10年,由于有颠覆政府的意图,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被迫劳动。在19世纪60年代的圣彼得堡,他发现自己牵涉入刺杀皇室家庭的革命密谋。他尝试去阻挡这个计划,于是和的年轻恐怖分子接触,原来他们自由的概念,和采取行动的决定,是受到他作品的启发。片中还出现了 “精神病院”这一象征,我们在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已有所了解。此外,扮演陀翁第二任妻子安娜的是眼睛超美的意大利美女卡洛琳娜-克雷仙蒂尼,两人与小说创作同步进行的爱情戏动人心弦。
圣彼得堡的恶魔/圣彼得堡的邪魔
03-观众评论
這部電影描述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為了取材,在精神病院與革命黨人接觸後,知道了一個恐怖襲擊的計畫,他想辦法去找相關人以阻止這件事的發生;另一方面,影片裡也以倒敘的手法描述他年輕時因叛亂而差點命喪刑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往事。

依電影裡劇情所給的線索,這部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杜氏完成《罪與罰》這部巨著前,因與無良出版商訂了不平等合同,為了不被罰巨額的違約金,必需在一個月內履行這個合同。於是他雇用了一名年輕的女速記員安娜 斯尼特金娜
(Anna Snitkina),及時以口授方式創作了一部短篇小說《賭徒》,後來速記記上了床,安娜成為他的老婆,當然在這幾年,杜氏仍然沉迷於賭博而到處欠債飄泊,但安娜仍然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得跟著他,可算是他一生中最幸福日
子。而片子裡另一條線,他追查並設法阻止恐怖攻擊的故事,其實是用了他幾年後一本小說《群魔》中的段落,《群魔》的主要情節取材於報上有關一件轟動一時的謀殺案的報導。當時莫斯科的一名大學生被他的革命同志所暗殺,因為這些人懷疑他想要出賣他們。這兩個部份的劇情構成這部片的主軸。

走進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仿佛就是在巨大的精神病院,出現了許許多多充滿對立的人性,而這對立又矛盾的人性又常常是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他在作品裡先給讀者留下這些心理線索,慢慢描述這種性格在面對不可收拾的局面時,如何歇斯底里進而幾乎要精神崩潰。在電影裡編劇即用了"精神病院"這一劇情隱喻,杜氏與革命黨員在精神病院裡的對話,革命黨員自敘自己受到杜氏作品所影響,因此他願意告訴杜氏這件陰謀,杜氏從嗤之以鼻,一直到那些話縈繞在他心頭導致心情崩潰;回想過去他年輕的經歷後他決定介入這事,一邊要想辦法阻止這些事一邊還要在六天之內寫出小說還給書商,(電影裡把一個月改成六天,時間更緊迫)雙線進行的劇情。

一般認為俄羅斯精神裡有所謂的救世情結,這種情結從過去認為基督教在俄羅斯大地復興,自詡為"第三羅馬"開始,偉大的俄羅斯保存了最正統的基督教信仰,並以此為精神武器,為了要將上帝的福音廣傳大地,俄羅斯民族有拯救世人的歷史使命感。這種情結到了十九世紀分為兩種思想:東正教裡基督的救贖觀在文學裡的復興,當代最偉大的作家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及妥爾斯泰,在他們的作品當中無不見到對身為俄羅斯民族而自豪,並要復興俄羅斯的願景,並且,在他們作品的人物中,在絕望,苦難,全然的敗壞後都只有靠著基督的愛與救贖,以及因基督的愛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饒恕,才使這些陷於苦難的精神再度得以超升;這兩位作家都代表著在當時,隨時面臨動蕩,人心浮燥時的一種保守的道德力量,這種力量是從傳統的基督教精神而來的。

另一個受影響的是無神論的原始社會主義思想。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唯物論的思想開始在十九世紀興起。在當時俄羅斯已經顯著的落後西方國家許多,這些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識份子產生了焦慮,憑什麼那些西方接受資本主義這種落後思想制度的國家會贏過曾經偉大的俄羅斯那麼多,難道不是因為腐敗的沙皇以及宗教思想的禁錮嗎?當時的知識份子如巴枯寧、別林斯基等人認為只有推翻皇室,消滅東正教才能徹底解放思想,進而建立人間天國;俄羅斯民族有這種使命做革命的先鋒,並推廣到世界上。但可能要令這些激進者沮喪的地方在於,他們這些從內心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仍然是從受基督教影響的俄羅斯精神而來的。

大凡激進思想者或革命者都有一種自負,好像全世界就只有他們懂得什麼叫公理正義似的,不認同他們的,都被他們及他們所"代表的人民"所唾棄。杜斯妥也夫斯基年輕時也曾經是個激進份子,被補後鬼門關前走了一回,後被流放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時唯一能看的書是《新約聖經》,影片裡也描寫了他在那段時間的遭遇及心境轉變,一般認為他在這段時間內讓他對基督信仰裡的苦難觀、拯救觀、自由、罪及赦免等有更深的理解;過去的激進思想已慢慢轉為保守,對信仰的更深認識讓他能夠用信仰的角度回應對既有秩序的尊崇和社會救贖的信念。

但人性畢竟是軟弱的,就算是虔誠的信徒都有可能跌倒,回到正常社會,寫了幾部出色的作品小有名氣後,杜斯妥也夫斯基又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再度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也許就是人生幾次的大起大落,讓他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寫出的每一部作品無部拷問著人的良心與本性。

在影片中,老成之後的杜氏之所以偏執得阻止恐怖襲擊的發生,並想辦法與革命黨人對話,正是因為他體認到了一點:通往美好未來烏托邦的方法絕對不是暴力,「沒有一個社會烏托邦,可建立在一個無辜孩子的不可償還的眼淚上」,正如影片中那位受杜氏作品所影響的革命黨人也自承,面對苦難,殺人只不過是最低級反應;而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承受了世人的罪,使得世上的任何苦難都再也不值得一提,「在世上有苦難,但我已戰勝了世界」耶穌曾如此的宣告,正因為這種信仰內生的力量,信徒在主基督裡能夠勇於面對戰勝苦難,這些苦難反而成為我們經歷信仰的工具。

曾經有類似經歷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很清楚這一點,激進份子認為受壓迫的罪孽只能用血來清洗;但杜氏並不這麼認為,他深知這些唯有靠著基督的寶血方能洗淨,一切唯有靠著基督;在片中他說「我終其一生都在反對用理性與革命來建構完美大廈的衝動」,對他來說,革命的理想若離開信仰,就是一場災難;「沒有異象,民就放肆」若不是那天上來的永恆價值,一切思想價值觀都無法成為人類的精神依循,就如二十世紀的俄羅斯共產革命,起初很有理想,但棄絕了支撐俄羅斯精神背後的那些基督信仰,導致精神真空道德危機,最終成為了一場災難。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成熟後,作品裡面總是充滿對永恆觀的問答: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苦難;人面對苦難有什麼反應;更深一層的問題在於,如果這份苦難是神所應允,人是否配得承受這份苦難,在作品裡不斷反得辯證,人若選擇這條
通往永恆的道路,苦難有什麼意義?最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唯有領受了基督的愛,因著神的愛,世人得以做出愛與饒恕,面對再大的苦難與委屈,唯有愛與饒恕才能真正的得到釋放得到真自由。正是基於這個價值觀,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力圖阻止這次恐怖襲擊。

其實這部電影讓我有點訝異的地方在,他是部義大利電影,全片也是用義語發音,當然以一個異文化卻要試圖詮釋一位充滿俄羅斯精神的作家(或思想家)難免有些隔靴搔癢,比較可貴的地方是,導演準確得把握了這位作家在六天裡的心靈活動,一方面描述了他與女速記員之間感情的產生;另方面也表達了杜氏思想裡那些關於苦難與自由間關聯的主題。(这里)

圣彼得堡的恶魔/圣彼得堡的邪魔
《圣彼得堡的恶魔》:说出真相才有自由
 
谁能在我们身上唤起对苦难的理解,谁就能在我们身上唤起爱。不然写作何为呢,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罢了。
  
  借用朋友的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听自己的父亲与弟兄对答,字字句句,指向自己的内心。原来我困惑过的,也被另一个生命困惑过了。原来我挣扎过的,他也照样挣扎。原来我在哪里掩面、停下,他却从哪里出发,一路扎你的心。他的癫痫在哪里发作,我的灵魂也在哪里抽搐。
  
  见到这部意大利电影,我有些狂喜。电影以托氏为主角,化用了小说《恶魔》。1866年10月,托氏陷入经济窘迫,他要在11月初交给出版商一部书稿,不然十年的版权都要赔给人家。他请了速记员安娜,帮他记录誊写。短短数周,完成了长篇小说《赌徒》。安娜也嫁给了这个“恶毒的天才”。嫁我这样的,已够倒霉了。嫁给他,光有爱情是不行的。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唤起爱,需要信仰。
  
  早年的托氏,受别林斯基等人影响,对现实苦难的描写,是用社会民主派的手术刀。与苦难对应的处方,就是革命。那时,就如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撒旦被塑造为革命者,是一个反叛的普罗米修斯。所以别林斯基对莱蒙托夫笔下“广阔的想象、恶魔的力量、高傲的对上天的敌视”欣喜若狂。
  
  1849年,托氏被捕,判了死刑。大难不死,流放西伯利亚十年。电影表现了他在那里的转变。一旦人间的制度,不再是人性苦难的唯一对照;“政治犯”的头衔,并不意味着人性的免检商标。“普罗大众”也不当然就是值得赞美的。人性的高贵,并不与我们承受的苦难成正比。因为救赎,并不是一个数伤疤的比赛。
  
  后来托氏与别林斯基等人决裂,。他的《地下室手记》,对人性全然败坏的刻画,在人类思想史上,也许仅次于加尔文。他不但宣称人是“两条腿的忘恩负义的动物”,更一步说,“我们时代任何一个正派人都是也只可能是懦夫和奴才”。这是一部让俄罗斯“不高兴”的小说,对一个振臂高呼的斗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羞辱。所以直到斯大林时代,《手记》都被称为是托氏“最反动的作品”。
  
  终其一生,托氏开始问,比苦难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配得上这苦难。苦难并非显出了我们的义,反而显出我们不义。因为苦难本身不能带来美好的事物。没有一场苦难,大得过人性的麻木。不然,512大地震后,我们都该焕然一新了。人间处处有罪人悔改,仇人和好,破镜重圆。事实呢,我们一觉醒来,继续活着,就像大地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如果苦难能祝福人,那么迄今为止的人类苦难,显然太少。从西伯利亚回来后,托氏发现外面的苦难永远大不过里面的罪。唯有恩典可以大过罪。所以革命有什么用呢,革命不过是将苦难偶像化的力量。革命的实质就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毁谤。托氏回到了东正教传统,认为爱与饶恕,才是制服苦难、回归自由的唯一道路。别尔嘉耶夫说,这之后的托氏小说,“隐藏着最深的哲学与宗教渴望”。
  
  这一路走来,走过的人,知道有多难。托氏代表了俄罗斯革命酝酿时期的一股保守的、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这力量难以改变时局,却在百年后回荡在俄罗斯大地。没有托氏的《恶魔》,这个民族又怎么可能出现索尔仁尼琴呢。
  
  
  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教导人们怜悯和同情,“在这一点上,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没有一个人如此为人类无尽的苦难而悲伤”。他的信仰,永远是心头滴血的信仰,经过了一切怀疑,与烈火的煎熬。读托氏的日记时,我知道在我这个时代,没有人写过如此真实的见证:
  
  “在欧洲,无神论思想从来没有如此强大。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因此,我并不是像一个小孩子那样相信基督,信靠他。这一生,经过了怀疑的大熔炉,我的和散那(赞美的欢呼)才传扬开来”。
  
  某些地方,这片子像《窃听风暴》。在圣彼得堡写《赌徒》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精神病院见到一个革命者,向他披露了一个刺杀阴谋。他说自己被托氏的作品震撼,知道杀人不过是对苦难的最简单、最低级的反应。没有一个社会乌托邦,可以建立在一个无辜孩子的不可偿还的眼泪上。托氏介入了这一群革命党人。剧中,俄罗斯的特务头子,和他有几段有意思的对话。第一次,国安局长指着架子上如山的档案,对他说,你和你的朋友们,别林斯基、果戈理、托尔斯泰、巴枯宁,都让我们花了不少力气。
  
  第二次,在革命者逃逸后的阁楼上,托氏说,我终其一生都在反对用理性与革命来建构完美大厦的冲动。这片子让我佩服的,是导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深刻又贴切。对托氏来说,苦难是寻求自由的必然产物,而任何革命理想一旦离开了基督,也就离开了自由。在革命中自由蜕变为奴隶制。国安局长回答说,我终其一生都在和政治犯打交道,读过他们大部分的书,我从心里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也知道将要付出的代价。所以我的使命,就是尽可能让这一切来得再晚一点。
  
  根据这段经历,托氏写出了小说《恶魔》,将革命者还原为人间的撒旦。在1870年代,他写的不是当时,而是未来。这是一部面向20世纪世界性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悲剧的天才预言。高尔基恨恨地说,这是“无数企图毁谤革命运动的尝试中最有才华、也最凶狠的一种”。
  
  对托氏来说,人是如此堕落,但即使最败坏的人的灵魂,仍然有着“上帝的面孔”。他写作的全部道德激情都在于此。毁灭一个永生的个体存在,就是邪恶。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老婆婆,我杀的是自己”。崔卫平最近的文章,也提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杀人者发现,如果他不说出那件事,他这一生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他从此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
  
  唯有说出真相,才有自由。但若不靠着恩典,谁能说出真相呢。就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辽沙望着一无所信的哥哥伊万,说,“可是哥哥,你一生要怎么过呢。你问整个世界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能够而且有权宽恕?这样的人有,你忘记了他,大厦将建立在他上面。人们对他喊道,和散那,和散那”。 2009-5-18 (这里)
圣彼得堡的恶魔/圣彼得堡的邪魔
 
02-关于导演朱里亚诺 孟塔多(Giuliano Montaldo)
朱里亚诺 孟塔多(Giuliano Montaldo)
Giuliano Montaldo
 

Giuliano Montaldo (born February 22, 1930 in Genoa) is an Italian film director.

While he was still a young student, Montaldo was recruited by the director Carlo Lizzani for the role of leading actor in the film Achtung! Banditi! (1951). Following this experience he began an apprenticeship as an assistant director of Lizzani and Gillo Pontecorvo.

In 1960 he made his debut as a director with Tiro al piccione, a film about the partisan resistance, which entered for a competition in Venice Film Festival in 1961. In 1965 he wrote and directed Una bella grinta, a cyn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boom of Italy, winning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at Berlin Film Festival. He then directed the production Grand Slam (1967) which starred an international cast including Edward G. Robinson, Klaus Kinski, and Janet Leigh. His cinema career continued with Gott mit uns (1969), and Sacco and Vanzetti (1971), a film about the abuses of the military, judicial and religious power.

In 1982 he directed the colossal television miniseries Marco Polo, which won the 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Miniseries.(See here)

--------------------------------------------------------------------

译文: 朱里亚诺 孟塔多(Giuliano Montaldo 1930年2月22日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是意大利电影导演.

在他还是青年学生的时侯,孟塔多就被导演卡罗 里赞尼(Carlo Lizzani)在电影 Achtung! Banditi! (1951)中起用.接下来他成为导演里赞尼和吉洛 彭提卡罗(Gillo Pontecorvo)的助手.

1960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以游击队抵抗力量为主题的电影,并于1961年参加了嘎纳电影节的竞争.在1965年,他编写和导演了电影"Una bella grinta",并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特殊奖.这部电影以愤世嫉俗的手法描写了意大利的经济繁荣.之后他导演了许多电影并起用了很多国际知名影星如Edward G. Robinson, Klaus Kinski, 和Janet Leigh. 他的电影事业随着诸如Gott mit uns (1969)(译注:"和平的第五天",其音乐见本站此页)和"萨科和万泽提"-- 一部关于滥用军队和司法权力的电影--而继续发展.

在1982年,他导演了电视连续剧"马可波罗"(译注,这是一部中意合拍的著名电影,详见本站此页).由于它的出色表现而被授于了艾美奖(译自维基百科,见这里)

---------------------------------------------------------------------------

朱里亚诺 孟塔多的作品

作为导演 Giuliano Montaldo的电影作品(数量:17)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I ------- (2008)
Stagioni dell'aquila, Le ------- (1997)
杀戮时刻 Tempo di uccidere ------- (1990)
Occhiali d'oro, Gli ------- (1987)
Giorno prima, Il ------- (1987)
Addio a Enrico Berlinguer, L' ------- (1984)
Giocattolo, Il ------- (1979)
Circuito chiuso ------- (1978)
Agnese va a morire, L' ------- (1976)
Giordano Bruno ------- (1973)
死刑台的旋律 Sacco e Vanzetti ------- (1971)
Dio è con noi ------- (1969)
铤而走险 Intoccabili, Gli ------- (1968)
Ad ogni costo ------- (1967)
Bella grinta, Una ------- (1965)
Extraconiugale ------- (1964)
Tiro al piccione ------- (1962)

演员 Giuliano Montaldo的电影作品(数量:13)

凯门鳄 Caimano, Il ------- (2006)
Sacco and Vanzetti ------- (2006)
Eroe borghese, Un ------- (1995)
Lungo silenzio, Il ------- (1993)
Extraconiugale ------- (1964)
接班人 Assassino, L' ------- (1961)
Momento più bello, Il ------- (1957)
Donna del giorno, La ------- (1956)
Ragazze di San Frediano, Le ------- (1955)
Sbandati, Gli ------- (1955)
Cronache di poveri amanti ------- (1954)
Ai margini della metropoli ------- (1952)
Achtung! Banditi! ------- (1951)

作为编剧 Giuliano Montaldo的电影作品(数量:14)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I ------- (2008)
杀戮时刻 Tempo di uccidere ------- (1990)
Occhiali d'oro, Gli ------- (1987)
Giorno prima, Il ------- (1987)
Giocattolo, Il ------- (1979)
Circuito chiuso ------- (1978)
Agnese va a morire, L' ------- (1976)
Giordano Bruno ------- (1973)
死刑台的旋律 Sacco e Vanzetti ------- (1971)
Dio è con noi ------- (1969)
铤而走险 Intoccabili, Gli ------- (1968)
Bella grinta, Una ------- (1965)
Extraconiugale ------- (1964)
Orazi e curiazi ------- (1961)

作为助理导演 Giuliano Montaldo的电影作品(数量:4)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争 Battaglia di Algeri, La ------- (1966)
接班人 Assassino, L' ------- (1961)
Kapò ------- (1959)
Grande strada azzurra, La ------- (1957)
作为其他职员 Giuliano Montaldo的电影作品(数量:1)
Turandot ------- (1983)

 

阿尔及尔战争(1965)
和平的第五天(1969)
死刑台的旋律(1971)
马可波罗(1982)
03-主演 米基 马诺洛维克 Miki Manojlovic
米基 马诺洛维克 Miki Manojlovic   国 别:南斯拉夫   生 日:西元1950年04月05日   出生地:南斯拉夫贝尔格勒   星 座:牡羊座   身 份:男演员
米基 马诺洛维克 Miki Manojlovic
来自南斯拉夫的男星米基马诺洛维克(Miki Manojlovic)是南斯拉夫大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爱将,演过他的【黑猫白猫】(Crna macka,
beli macor)、【爸爸出差时】(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及【地下社会】(Underground)。同时深获法国大导演法杭苏瓦欧容 (Francois Ozon)欣赏的米基,则演过欧容的【挑逗性谋杀】(Les Amants Criminels),让他获得不少国际的注目。   出身演艺世家,戏剧学校毕业後就同时活跃於舞台、电视及电影界的米基马诺洛维克,精通多国语言。在他演过的40多部电影中,就囊括了他的母语塞尔维亚、英语及法语。2004年米基马诺洛维克获得了南斯拉夫电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这里)
堪稱近二十年來南斯拉夫最知名演員的米基馬諾洛維克(Miki Manojlovic),是國際大導演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御用愛將。1950年出生於貝爾格勒,成長於演藝世家,米基馬諾洛維克以洋溢的才華同時活躍於舞台、電視以及電影三塊領域,曾先後出演過庫斯杜力卡名作《黑貓白貓》(Crna macka, beli macor)、《爸爸出差時》(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與《地下社會》(Underground)等經典電影。從影以來擁有超過70餘部電影演出經驗的米基馬諾洛維克,於2004年獲頒南斯拉夫電影藝術終身成就獎肯定;2007年演出的電影《洞裡春光》(Irina Palm),則讓他首度提名了歐洲電影獎影帝。
米基馬諾洛維克在電影《搶救紐曼亞》裡,飾演教唆麥登殺人的神秘男子。他未言明的動機,雖然啟人疑竇;但慷慨允諾的金額,卻讓走投無路的麥登接受了他的要求。沒想到殺人任務完成後,他卻突然消失;在麥登的極力追查下,他的神秘背景漸漸呼之欲出…。(这里)
来自南斯拉夫的男星米基马诺洛维克(Miki Manojlovic)是南斯拉夫大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爱将,演过他的《黑猫白猫》(Crna macka, beli macor)、《爸爸出差时》(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及《地下社会》(Underground)。同时深获法国大导演法杭苏瓦欧容 (Francois Ozon)欣赏的米基,则演过欧容的《挑逗性谋杀》(Les Amants Criminels),让他获得不少国际的注目。 出身演艺世家,戏剧学校毕业后就同时活跃于舞台、电视及电影界的米基马诺洛维克,精通多国语言。在他演过的40多部电影中,就囊括了他的母语塞尔维亚、英语及法语。2004年米基马诺洛维克获得了南斯拉夫电影艺术终身成就奖。米基在《洞里春光》片中饰演一位在英国SOHO情色区开设Sex Shop 的老闆,好心的他因为帮助了玛莉安菲丝佛,而意外让他的生意变得兴隆不少,更进而获得佳人的芳心。 (这里)
 
003-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evsky
概述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篇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evsky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国籍: 俄罗斯
出生地: 莫斯科
外文名: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出生日期: 1821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 1881年2月9日
别名: 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代表作品: 《穷人》《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没有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这里)
==================================================================
1821年,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Mariinsky穷人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莫斯科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
  坊间流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对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来打盹时轮流替他驱赶苍蝇,而且必须保持绝对安静。然而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传记的作家Joseph Frank却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亲的原型并非作者本人的父亲。父子间的信件包括他们自己的言论都指向父子间的关系十分不错。
  1837年他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或许这个专治的父亲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把父亲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邪恶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亲身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白痴》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
  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的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影响,但均失散。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自称“做梦人”的青年人,却对席勒的这两部作品颇有取笑之意.....
文学成就
  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而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远远走出俄国以外。现实主义派的作家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营养,现代派作家则把他的作品奉为经典,而称他本人为他们的先驱和导师.....
后世评价
  西方文学评论界对他的评价之高,令人咋舌。
  他的艺术才华,连对他批判最为尖锐的革命作家,也是无法否认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就说过他是“最伟大的天才”,“就艺术表现力而言,他的才华恐怕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村上春树则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重要作品
  长篇小说《穷人》(1846)
  中篇小说《双重人格》The Double(1846)
  中篇小说《女房东》(1847)
  中篇小说《白夜》(1848)篆刻:白夜
  中篇小说《脆弱的心》(1848)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
  长篇纪实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
  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
  长篇小说《罪与罚》(1866)
  长篇小说《赌徒》(1866)
  长篇小说《白痴》(1868)
  长篇小说《群魔》(又译《鬼》,1871~1872)
  长篇小说《少年》(1875)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英文书名参见这里)
 
世界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纳、加缪、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导演黑泽明等,但是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比如纳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劳伦斯。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认为:“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高尔基说过:“就表现力来说,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哈洛卜伦(Harold Bloom)写《西方正典》,在俄国文学中只选了托尔斯泰,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总有一股邪气,他本人又是每赌必输的赌徒。鲁迅称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2]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于是在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此部未完成的杰作,绽放出东正教神学教导慈爱光辉及透过成吉思汗的草原一统形象,传达世界主义的宏伟理念,尤为杰出不凡。(这里)
 
本站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电影"搭挡/同伴" >>>>
05-电影播放与下载
电影在线播放 109'34" (土豆网)
原电影为FLV格式 109'39" 191.2M 意语内嵌中文字幕 3E高清电影站提供
在2010.9.10-2010.9.30 期间本站为会员提供上述文件的下载
请会员在此登录后进入电影共享区07-09项下载
同时提供此电影的英文字幕下载 SRT格式 RAR压缩文件 29K 请会员在此登录后进入电影共享区07-09项下载
2010.9.10
 
主站的的重要栏目和网页
2009年编制的老年表
电影赏析
音乐赏析
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莫迷网联)专栏
杨大林先生,杨东女士专拦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莫里康内乐曲
著名艺术家演奏的莫里康内乐曲
邮探世界名人
意大利电影研究专拦
关于"Chi Mai"
莫里康内欧美亚六场音乐会对比研究
网友提供的莫里康内作品
边说边听边看--专题
网友个人专栏
WAP手机网站
莫里康内MIDI铃声
软件介绍
求谱网友交流
全球莫里康内相关网站
海外优秀搜索引擎
BBC-HVF 访谈莫里康
莫里康内上海音乐会
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
我喜爱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新闻(中国)
全国及境外TV节目预报
奥斯卡和莫里康内
遭遇黑客
西巴女王
十三年后再访伊莫拉
"海上钢琴师"琴友天地
"阿隆桑方"研究
"工人阶级上天堂"研究
"死刑台的旋律"研究
我最喜爱的西洋杰出音乐回顾
"索多玛的120天"评述
电影"我的青春/梅泰罗"探析
"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孩子们的作品
不得不看(新闻拾零)
电影"豺狼的日子"专页
八十年代歌曲回顾
电影"德黑兰-43"音乐专页
苏俄爱国歌曲
网站地图
Add to Google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2014): 苏ICP备11039856号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 2003 hwg 版权所有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