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内爱好者
Morricone Fans
新版主页
English
年表
音乐概览
电影概览
VIP 申请
VIP 登录
电影欣赏
作品研究
琴谱
字幕
音乐大师
手机网站
付款
旧版主页
Old-Eng
站长手记
手册征订
个人专栏
最新网页
重要通告
资源库
资源传送
歌词
莫迷网联
俱乐部
微信平台
关于我们
手机论坛
旧版博客
EM简介
EM新闻
琴友专栏
名曲120
网站地图
邮探名人
出生入死
邮币卡转让
音乐顾问
软件介绍
E.M.手册
站长信箱
-----------------------
   
---------------------------
VIP主页-->ns-study-000-->ns-study-006 Same EN
莫里康内其人其(奇)事
编者 韩文光
莫里康内原声音乐资源库(总计 5596 tracks)已经开放,完全免费下载,欢迎使用 >>>>>>
Morricone soundtracks resource library (Total 5596 tracks) has been opened, Free download >>>>>>
莫里康内爱好者手册
"Ennio Morricone Fans Handbook" 2013 English edition
说起埃尼奥 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电影音乐的圈子里,虽然还不能说家喻户晓(至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他还未被多数人熟知),但也应该说是鼎鼎大名了.为什么这样说,讲一件事您就明白了.美国的奥斯卡小金人,是全世界多少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光环.可是当2007年,美国人终于不得不把这个崇高的奖项--而且是最耀眼的"终身成就奖"--拱手送给这位奇人时,全世界的众多莫迷们竟然出现了一片唏嘘,抗议声,他们甚至要求大师不要去领这个奖,以表达他们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慲.至于这是为什么?那就请您往下看吧!
2007.2.25 莫里康内在奥斯卡颁奖会上接受,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继 Alex North(美国作曲家 1910-1991)之后,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
在奥斯卡颁奖会上,昔日镖客三部曲的主角(图右下角),美国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今日为莫里康内颁奖并作翻译
2007.2.25 莫里康内在奥斯卡颁奖会上接受,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继 Alex North(美国作曲家 1910-1991)之后,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参见此页)
在奥斯卡颁奖会上,昔日镖客三部曲的主角(图右下角),美国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今日为莫里康内颁奖并作翻译
file:///G|/004-CN-BLOG/images/index/20070226/3215434b.jpg
笔者是从1979年开始接触到莫里康内的作品的.而开始关注,研究莫里康内其人,则是近十年来开办莫里康内网站以后的事.通过他的大量作品,介绍文章,访谈的视频,和国内国外许多莫迷朋友乃至国内著名的电影音乐评论家杨大林先生等知名人士的接触,才对其人,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感知.其人给我的最深印象,不仅仅是一位意大利国宝级的人物,被誉为"欧洲电影音乐领航人"的世界著名音乐家,更多的感受则是觉得他是一位不同于一般名人而极带个性的人物,用普通话来说,他就是一位奇人.为什么说他是奇人?下面我来一样一样的说起.
1.贫苦的家庭出身和天助人博的童年
埃尼奥 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1928年11月10日生于罗马.他和同时代或过往许多著名音乐家所不同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莫里康内是母亲的姓,他的父亲羅伯托 (Roberto)入赘莫家,所以他从母姓.按照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塞尔乔 米歇里(Sergio Miceli)的说法,"莫里康内的家庭是无产者"(Morricone's family was proletarian) 他父亲在夜总会和音乐厅演奏小号,他的微薄收入是他们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所以莫里康内很小便被送进音乐学校去学习吹小号,每当他父亲生病不能上班时,十几岁的小埃尼奥就不得不在夜间出来加班顶替他父亲的那份工作.在学校他就已过上了白天上学,晚上出来吹小号的双重生活.生活的艰辛,家庭的重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莫里康内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这是他童年的住所--罗马特拉斯提弗列/Di Trastevere 的一间陈旧公寓
埃尼奥 莫里康内的父亲里贝拉 莫里康内 (Libera Morricone) 和母亲玛丽奥 莫里康内(Mario Morricone)
莫里康内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这是他童年的住所--罗马特拉斯提弗列/Di Trastevere 的一间陈旧公寓
埃尼奥 莫里康内的父亲里贝拉 莫里康内 (Libera Morricone) 和母亲玛丽奥 莫里康内(Mario Morricone) .他父亲是夜总会和音乐厅的小号手,他的微薄收入是他们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
在地图上搜索"Roma Di Trastevere"或"特拉斯提弗列" 这里自古罗马以来就是罗马的庶民区
在地图上搜索"Roma Di Trastevere"或"特拉斯提弗列",都可以找到这个地方.它在台伯河西侧靠近梵蒂冈南侧的地方,现在是罗马的第13区.如果搜索"Roma dis Frances a ripa", 还可以找到更为接近的地址.不过年日已久,那些老房子恐怕早已拆除重建了.这里自古罗马以来就是罗马的庶民区.街道弯曲狭窄,缺少深宅大院式的宫室,但是历史悠久,造型各不相同的小教堂和普通民宅,则形成了它的一个特色.
德国作曲家韦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和他的著名歌剧作品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莫里康内从很小的时侯便显示出了他的音乐天赋,而被人称为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他在6岁时就开始了作曲.在他12岁时,父母把他送入罗马的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 (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 又译为圣契利亞音乐学院)学习. 在那里,他师从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家戈弗雷多 培拉西(Goffredo Petrassi).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就突飞猛进地学完了4年的课程,(甚至当时还有报道说这个神童6个月内就掌握了所有知识) 并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不要忘了前面所说的他还要过着学习和打工的双重生活) 正如中国谚语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天赋和拼博之下,莫里康内在他的童年时代,便已经显露出与常人不同的奇特之处.莫里康内在一次访谈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自己是这样说的:"那是一段奇特的历史.我六岁时开始作曲,我的父亲教我学谱号.在假日期间我写一些乡村音乐,那是一些狩猎的旋律.在收音机里我听到过这些旋律.我受韦伯的"自由射手"(Weber's Der Freschtz)的影响,.我写下了我从收音机中听到的所有乐曲.也许这些旋律帮助我后来写出西部音乐"(参见此页的BBC访谈视频)
莫里康内的导师戈弗雷多 培拉西(Goffredo Petrassi 1904-2003)
德国作曲家韦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和他的著名歌剧作品
莫里康内的导师戈弗雷多 培拉西(Goffredo Petrassi 1904-2003)
戈弗雷多 培拉西在1995年BBC的访谈中回忆他的学生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1953年(15岁)谱写的曲谱SEXTET(六重奏)
戈弗雷多 培拉西在1995年BBC的访谈中回忆他的学生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1953年(15岁)谱写的曲谱SEXTET(六重奏)
 
 
莫里康内的青少年正值二战时期, 罗马经受了猛烈的轰炸和战乱的困苦.他在回忆这段时期时最常说的就是艰苦和饥饿.战争的亲身体验深深地影响了作曲家的情感,我们从他一生的很多作品中也可以清楚地感到这一点.
莫里康内的青少年正值二战时期
他在回忆这段时期时最常说的就是艰苦和饥饿.战争的亲身体验深深地影响了作曲家的情感

毕业之后,莫里康内曾作为歌剧交响乐团的乐手参与巡回演出.之后他的音乐天赋又受到Roberto Caggiano的赏识,安排他接受基础理论作曲的课程.莫里康内平时和父亲一同在罗马的饭店乐团中,为旅客表演余兴节目,同时继续在Carlo Giorgio Garofalo和Antonio Ferdinandi门下研习作曲,不到二十岁,莫里康内已经陆续发表多首艺术歌曲创作.他创作的通俗歌曲 Se telefonando,由著名女歌手米娜(Mina)演唱后.獲得空前的成功,迈出作曲家生涯的第一步.之后莫里康内开始为广播节目作曲.在60年代初投身电影界之前,莫里康内一直致力于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在古典方面所受的正统训练和原来的专业取向,对他日后独具一格的电影音乐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1961年,他终于得到了和比他年长六岁的导演 鲁西亚诺 萨尔斯 ( Luciano Salce) 合作的机会,为电影《法西斯分子》(The Fascist/Ⅱ Federale)配乐,这也是他的电影音乐处女作.由他谱曲的主题音乐在进行曲结构中融合了独具风格的诙谐,调侃情调,使他立刻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天生卓越超群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点击这里试听它的主题曲)

2.镖客三部曲名声大振,往事三部曲流芳后世

 

 真正使莫里康内声名大振的电影还是以1964年"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为始,直到1966年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又译为"好坏丑")结尾的镖客三部曲.这三部被后人称为"意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s)的出现,适值美国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部片"日渐西山的时期. 当1964年意大利赛尔乔 莱昂内(Sergio Leone)这位大胡子导演决定引用日本黑泽明的电影"Yojimbo"(音译为"用心棒",在日语中'Yojimbo' 是指'保镖',故该片也有人译为"大镖客")改拍西部片时,意大利电影界都认为他疯了:"意大利人到西班牙拍西部片?有没有搞错?西部片已拍了几十年,美国人自己都看腻了!" 影片开拍前只筹到十万美金,请不起亨利方达这样的大牌明星,只好改请已经三十四岁,在影坛混了十年都没办法出人头地的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出饰那位枪神。为了让观众觉得这是部美国片好卖座,导演莱昂内先替自己取了个"鲍勃.罗伯森"的艺名,莫里康内也改名叫做唐萨维欧,只有美国人伊斯特伍德依旧用他本名。令莱昂内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历史却在这种绝对冷门的环境下悄悄改写了。在电影中,莫里康内一改往日西部片使用美國傳統民謠,以及柯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式管絃乐的传统手法,在电影一开场,就用口琴、口哨、电吉他、犹太竖琴和鼓声,谱出了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音乐,再加上漫画似的枪战模拟画面,观众看到一部在黄沙滚滚的荒原上,枪客与歹徒血浆四溢,就像面条上洒满西红柿酱的"通心粉"西部片。音乐痛快淋漓,电影一鸣惊人.在影片大获成功之后,大家立刻恢复本姓本名.这时影迷们才赫然发现导演原来是拍过"罗得岛巨人"(The Colossus of Rhodes 1961)的赛尔乔 莱昂内.而旋律那么独特悦耳的音乐,原来是莫里康内的作品!

莱昂内导演伊斯特伍德主演莫里康内配乐电影"荒野大标客"
黑泽明导演电影的"大镖客"
黑泽明导演电影的"大镖客"
莱昂内导演伊斯特伍德主演莫里康内配乐电影"荒野大标客"
 
"荒野大镖客"再度中兴了西部片,也使得莫里康内一炮打红."通心粉式西部片"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英雄形象,以表现美国西部蛮荒时代草莽英雄的暴力美学为特点,吊足了美国人和广大观众的胃口.其后迅速地风靡欧美乃至世界十数年,从而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那之前,莫里康内都是替古装的喜剧创作音乐,有没有音乐并不没有太大差别,而莫里康内为这部电影所作的开创性的杰出配乐,使得电影熠熠生辉,名留青史,其后美国和意大利片商先后拍了上百部大大小小的西部电影,很多音乐几乎都承继了他的创作曲风,莫里康内俨然成了西部电影的小教父,埃尼奥 莫里康内的名字也由此开始传遍世界.很多人喜欢这些电影,是因为他们喜爱这些音乐.历史记住了这些电影,更是因为这些音乐.几十年来,其中很多旋律,尤其是"好坏丑"的主题旋律,已先后为几十部电影,电视所引用,从而成为莫里康内创作生涯的不朽丰碑.
莫里康内为《一把金币》(编者注:即"荒野大标客")所作的配乐带有鲜明的实验性,世界电影的旋律中首次出现了模拟甩鞭的清脆响声、铃声与教堂的钟声以及人声合唱短句那带有戏谑意味的器乐化运用手法。而最简单的乐器--口哨,也成了影片主题曲的主奏乐器。影片开始不久,伴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无名枪手的马上近景镜头,响起了一段极富吸引力的吉他独奏。这个段落隐含着意大利导演莱昂内的作品中一向所拥有的丰富视听元素。气氛肃杀的边陲小镇,时刻处于警惕和惊恐中的居民……,随后有个相貌造型及其阔边帽都令人难忘的骑者迎面而来。在主人公无名枪手的主观视野里,出现了贴在这位陌生人背上的、像是来自死神的问候:"别了,朋友"。随着镜头的切换,在吉他独奏的流动旋律上,原本由音色饱满、圆润的口哨吹出的建立在小调式上的主题乐句,突然戏谑地插入了似乎是乡村提琴手演奏的带有幽默意味,如同拉锯一般的旋律。之后出现的由钢琴、笛子和弦乐的短句交织的一段配乐言简意赅,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对画面和镜头氛围巧妙地起到了烘托作用。而看上去"无心插柳"的这段配乐所显示的,正是作为音乐家的莫里康内可以把自己所见的一切随心所欲、准确无误地转变成音乐并赋予其深刻内涵的独特天赋......(在"好坏丑")影片结尾附近,从乔略抬头注视远处,沉稳地用雪茄烟点发第二颗炮弹开始,随后图柯在巨大墓园内奔跑着寻找一个墓碑的段落,成为莱昂内及其作品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最津津乐道的另一个场景。在钢琴弹奏的一个不断反复的动机上,英国管再次吹奏出饱含一股哀婉深情的旋律。随后歌唱家艾达·戴洛尔索接替唱出了这一动人的主题。应该强调的是,影片《好坏丑》是人称 "莫里康内御用女高音" 的这位意大利歌唱家在大师所有作品中的首次出场。另外,这一场景的音乐,也是莱昂内的早期作品中,莫里康内于镜头完成之后写就的为数不多的配乐段落之一 ,同时它也成就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场景。音乐与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拍摄的图柯奔跑的长焦镜头,以及人物的近景、特写和主观镜头相结合,产生了含义隽永、非同寻常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无尽的遐想空间和心灵震撼。至此,独特的意大利西部片配乐风格初步确立。(兰色文字引自杨大林先生的"意大利式西部片音乐风格的创立--"赏金三部曲"配乐浅析"(见这里)
另一位朋友是这样评论的: "Morricone使用的音樂語言原創度極高,幾乎前所未見,說Ennio Morricone發明了一種音樂風格並不誇張,坦白說,只有很少數的音樂家能在有生之年靠自己創造一種音樂風格,而且締造潮流,成為無數後進模仿的對象,這項成就是相當驚人的,而以電影來說,這些音樂在電影中產生的戲劇效果和情緒張力相當攝人,那種一觸即發的冷眼對峙,咄咄逼人的殺機昇騰,免起鵠落的決鬥爆發力,以及投機狡猾的黑色幽默感,都充滿緊扣人心的戲劇張力,這種效果其實是導演Sergio LeoneEnnio Morricone的共同成就,對日後的電影導演與電影音樂工作者影響甚鉅,因此Ennio Morricone不僅創造了一種音樂,他還和Sergio Leone共同創造了一種影音完美結合的電影語言,這種音樂語言與電影語言的雙重成就,宣示了Ennio Morricone日後成為一代電影音樂大師的實力"(见这里).
自此以后,莫里康内和莱昂内在之后的往事三部曲中延续了长达10年的密切合作.自1969年开头的"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71年的"革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revolution),到1984年结尾的"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每一部影片和它的音乐,都为世人留下了难忘的篇章,并使得他们两人留芳后世.
"西部往事"被杨大林先生称为世界影坛首屈一指的不朽作品.也被人形容为"是 Morricone 最為感傷蕭瑟的一部 Spaghetti Western 配樂".杨大林先生是这样评价这部电影音乐的:"在使得《西部往事》成为不朽名作的诸多因素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再大不过了。它和影片得以存在的摄影这一根本要素的价值不相上下。事实上,很难想象赛尔乔·莱昂内的作品中没有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音乐。莫里康内的旋律中一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其他任何一位电影作曲家所不能相提并论。对于所有看过《西部往事》的人来说,音色凄厉的、呜咽般的口琴以及性格化的班卓琴音色,还有那令人难以言喻的辽阔宽广、舒缓动人的主题旋律,都将永远无法忘怀."
笔者知道,杨先生的话完全是出自肺腑之言.其一是因为笔者对此有同样的感受,而且在32年之前就是通过这首乐曲开始喜爱和追求莫里康内作品的(参见此页);其二是2009年5月22日在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莫里康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笔者有幸和杨老师坐在一起并攀谈起来.杨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说:"我研究过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我对他们都很敬重,但唯一使我敬佩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埃尼奥 莫里康内.因为他的音乐是用'心'写成的"
荒野大标客"(1961)
黄昏双镖客(1965)
黄金三镖客(1966)
西部往事(1968)
革命往事(1971)
美国往事(1984)
说起莫里康内和莱昂内的长期合作,还有很多的趣话轶事.两人不僅是一對極有默契的影音搭檔,同時也是一對很有緣份的伙伴,兩人合作的開端"荒野大鏢客",原先並不意屬莫里康内出任配樂,只是後來因故走馬換將才临时改由莫里康内接手,當莫里康内一見到莱昂内時,立時興奮的說:原來是你,我真不敢相信你不記得我了..莱昂内一頭霧水,心想自己何時結識了這麼一位音樂家卻不自知,莫里康内告訴莱昂内:咱們是小學同學呀,你居然不記得了!!莱昂内半信半疑,心想這大概是說笑的吧,於是莫里康内找出當年的照片,原來莱昂内與莫里康内果真是昔日同窗,在照片上還是比鄰而坐,就像是兩人日後註定要相遇合作一般!
 
原來莱昂内與莫里康内果真是昔日同窗,在照片上還是比鄰而坐
后排右一为莫里康内,右三为莱昂内
 
莫里康内和莱昂内
莫里康内和莱昂内
莫里康内和莱昂内
人们在欣赏大师音乐的时侯,会从那些独具匠心创意的美好的旋律中得到极大的享受,但也许您并不知道,每一段乐曲的背后往往都要倾注他们大量的心血和劳动.下面这段两位大师的轶事也许会使您更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在为"西部往事"配乐中,幾乎所有的音樂主題與配樂構思,都在電影開拍前與拍攝過程中顺利完成,但其中反派角色夏延(Cheyenne)的主題,却很费了一番周折.这是由于莫里康内對夏延这个人物的描寫,始終和莱昂内的想法有差异,莱昂内覺得原來的夏延主題尽管是很好的音樂,但並不完全吻合這個角色的特点.最初莫里康内一再向莱昂内強調這是由於交響編曲的原故,他向莱昂内保證等到音樂編曲完成後,再听這首作品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而且一定能讓莱昂内覺得滿意.但四個月後在錄音室裏,莱昂内再次聽到完整的夏延主題時,他的心還是沉到了谷底,他坦白地向莫里康内表示,這個音樂和他四個月前聽到的根本沒有什麼不同,也不符合他對這個角色的想法.莫里康内拉著莱昂内坐到鋼琴旁,他覺得必須和莱昂内好好談談了,因為這個主題已經修改了十五次,結果莱昂内還是不滿意,現在莫里康内己經搞不清楚莱昂内倒底要什麼了,这时,莱昂内問莫里康内:你有沒有看過狄士尼的"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莫里康内回答:"看过,不過這和夏延有什麼關係?" 莱昂内試著解釋道:因為夏延就像那個角色”流氓-Tramp”,他既是個聰敏機警的人,也是個滑頭浪蕩的惡棍,但他同時还是個重友誼講義氣的人,當你描寫這樣的角色時,你不能只寫他陰暗暴力的一面,他還有充滿熱情,驕傲與溫柔的一面啊!如此一來,莫里康内頓時明白了莱昂内的想法,一个新的夏延主題很快地從他手下的鋼琴流瀉而出,莱昂内當場興奮的說:對了!就是像這樣的音樂!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知名的夏延主題就这样的誕生了.夏延主題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曲目是Farewell To Cheyenne(别了夏延),这是一段有点討喜但帶點滑頭與吊兒郎當的口哨主題,這個口哨主題與鏢客系列大異其趣,是一首俏皮輕鬆的作品,乍聽之下並不像所謂的反派人物,它所呈現的正是夏延討人喜愛,機敏狡黠的一面,但同是这个主題在 The First Tavern(第一客栈)中卻又显示出陰沉黑暗的一面,旋律充滿了惡意與殺机.顯然在經過十五次修改後,莫里康内己經成功的掌握和描绘了夏延複雜的双重人格.
 
3. 优质高产,名作连绵.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莫里康内是当今世界最高产的电影音乐作家.根据他的官方网站公布的目录统计,自1961年到2008年的48年间,他共为401部电影配乐,平均每年8.4部.如果计入不在官站目录之内的200多部电影,这个数字还要更高.(见下表)
 
2011年统计的年表电影总数量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film as chronology in. 2011
年代 Year
官站目录电影数 Official movie's number
非官站目录电影数 NON-Official movie's number
总数 Total
备注 Note
1959-1969
108
35
143
 
1970-1979
141
26
167
 
1980-1989
65
26
91
 
1990-1999
55
38
93
 
2000-2008
32
78
110
 
合计 Total
401
203
604
 
从上表可以看到,莫里康内创作的高峰是在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也是他的青壮年时期,最高一年是1972年,那一年他共为24部电影谱曲,平均15天一部,如果再扣除节假日,那就只有十天左右.如果考虑到为一部电影配乐需要导演和作曲家甚至还有经纪人之间的沟通,熟悉剧本,观摩影片,酝酿主题,谱曲试听,修改定稿等等一系列过程,这样的速度(不是一部两部而是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而且在这全部401部电影中,还包括了和美,法,德,英,西,苏(俄),波,匈,奥,加拿大,埃及,新西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的61位导演合作的80部影片(见这里),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速度可以说是一般常人难以想像的
在这样的速度下,尽管我们目前还难以评论每一部电影配乐的质量如何,但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有的评论家对莫里康内不同的音乐作过比较,分过高低,但我们还从未听到出现过对哪一部影片的配乐认为是粗制滥造的批评;其二是继著名的三部曲之后,仍然有他的大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并为中国听众所喜爱的如 "阿尔及尔之战/La Bataille d'Alger" (1966) , "凯马达之战/烽火怪客/Queimada/Burn!"(1969),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1969), 卡里夫女人/ La Califfa" (1970),""我的青春/Metello"(1970), , "死刑台的旋律/萨科和万泽提/Sacco e Vanzetti"(1971),"大师和玛格丽特/Il maestro e margherita"(1972), "阿隆桑方/Allonsanfan"(1973), "蛇/Le Serpent"(1973),"无名小子/My name is nobody"(1973), "1900新世纪/Novercento"(1976), 梦断情天/Days of Heaven"(1978), "职业杀手/Le Professionne (1981, ChiMai主题), "马可 波罗/Marco Polo"(1982), "教会/The Mission"(1986), "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1987),"新天堂影院/Cinema Paradiso"(1988), "越战创伤/Casualties of War"(1989), "天伦之旅/Stanno tutti bene"(1990), "幽国车站/Una Pura formalito"(1994),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1998),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玛莲娜/Malena (2000), "神秘的终点/La Luz Prodigiosa"(2002)....等等以及.2009年他为托纳托雷新作"巴阿里亚/Baaria"所谱曲的巴阿里亚交响曲,都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86年的"教会"音乐,被后人称为其"成就凌駕於電影之上的配樂作品",也是莫里康内本人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美国的《电影原声》杂志评价说:“《教会》配乐之于莫里康内,有如《教父》之于尼诺 罗塔,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旋律。” 在这部乐曲中,莫里康内把西方宗教音乐,器乐和南美洲印第安土著民族音乐三个要素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开创性地在电影音乐中運用洞蕭與排笛樂器.为了深入地了解瓜拉尼人的民族音乐,时已年近六十的莫里康内特地随影片工作人员深入亚马逊河流域采撷当地素材达数月之久,终于创造出了这部垂名乐史,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莫里康内在一次访谈中甚至不无幽默地说过:“莱昂内经常把戏拍得很长的原因是他不想让音乐结束,所以电影很慢。"荒野大镖客"是莱昂内最差的电影,也是我最差的配乐。其他更成功一些,比如"教会"、"美国往事"和"黄金三镖客"."由此也可以看出"教会"配乐在莫里康内心目中的地位了
点击以下各链接以试听 乐曲名(电影名,新年表编号)
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尔/Algiers November 1 1954 (电影阿尔及尔之战,NA65-8) 遥远的香颂/Chanson lointaine (电影蛇,NA73-6) 旅行/Viaggio (电影天伦之旅, NA90-7)
阿波里索/Abolicao(电影烽火怪客,NA69-11) 野性部落/The Wild Horde (电影无名小子, NA73-4) 回忆/Ricordare (电影幽国车站, NA94-1)
卡里夫女人/La califa (电影卡里夫女人,NA70-4)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电影梦断情天, NA78-4) 1900的主题曲/1900's theme (电影海上钢琴师, NA98-4)
我和你/Io e te (电影我的青春, NA69-10) 谁从没有过/Chi Mai (电影职业杀手, NA81-5) 玛莲娜主题曲/Manela (NA00-4)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 (NA69-4) 马可 波罗主题曲/Marco Polo (NA82-4) 惊人的阳光/La luz prodigiosa (电影神秘的终点, na02-6)
你们将永存/Here's to you (电影死刑台的旋律,NA71-19) 仿佛置身天堂/On earth as it in heaven (电影教会, NA86-2) 巴阿里亚交响曲/sinfonia per baaria (电影巴阿里亚, NA08-3)
大师和玛格丽特/Il Maestro E Margherita (NA72-9) "铁面无私主题曲/The untouchable" (伦敦爱乐管弦乐团演奏,NA878)  
愤怒的泰兰泰拉/Rabbia e tarantella (电影阿隆桑方, NA74-1) 新天堂影院/Cinema paradiso (NA882)  
第四共和国/il quarto stato (电影1900新世纪,NA76-5) 越战创伤/Casualties Of War (NA89-3)  
莫里康内著名音乐入门120首 >>>>
从莫里康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莫里康内音乐特长是传统的管弦乐,歌剧(这几乎是所有意大利作曲家所看重和引为自豪的)以及小号乐器.这些特长我们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如"铁面无私"(交响乐),"1900新世纪"(交响乐),"阿隆桑方"(歌剧),"天伦之旅"(歌剧),"荒野大镖客"(拉丁風味的小號獨奏),"海上钢琴师"(迈克斯的小号)等等乐曲中清楚地感触出来.但纵观莫里康内的四五百部作品,他的风格却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由于莫里康内博学多思,所以他创作的音乐风格极其多样化,从古典、爵士到电子、摇滚都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他所配乐的影片种类也可谓繁多至极,从他最拿手的西部片,艺术片,歌剧片到喜剧,悲剧,历史,人物,政治,战争,宗教,间谍,惊悚,恐怖,浪漫,生活等等的庞大领域无所不至.但他的旋律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他的配器由于构思独特、选材广泛、不落窠臼而使观众闻而不忘,回味无穷;他的配乐手法由于体裁多样、富于独创性而使电影音乐的语汇获得极大丰富,从而使听众(包括专业人士)的思维大大拓宽。对于每一部电影作品来说,凡由莫里康内作曲,其中音乐氛围必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这一点,甚至是从未意识到电影中还有一个独立的音乐元素存在的普通观众也能感受到的。显然,这是由莫里康内作品中的特质所造成.莫里康内还在很多场合讲话里强调:"我是一个音乐家,而不仅仅是电影音乐家".事实也是如此,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花更多的时间致力于交响乐和音乐会的工作.在1997年他应邀为上世纪初叶的无声电影"理查三世/Richard III"重新谱写的音乐,以及2007年在联合国音乐会上由他谱曲并亲自指挥演出的"沉默的声音/Voices From the Silence"等等,都是他在纯音乐方面的杰出作品.
1999年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與莫里康内合作改编的了钢琴演奏的專輯唱片“电影情诉”
2004年美国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與莫里康内合作,改編的大提琴演奏曲
1999年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與莫里康内合作改编的了钢琴演奏的專輯唱片“电影情诉
2004年美国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與莫里康内合作,改編的大提琴演奏曲
2009年发行的莫里康内室内乐专辑"Chamber Music"
2010年新西兰古典跨界音乐女高音海莉 薇思特拉 Hyley Westenra)专辑《天堂之音》
2009年发行的莫里康内室内乐专辑"Chamber Music"
2010年新西兰古典跨界音乐女高音海莉 薇思特拉 Hyley Westenra)专辑《天堂之音》
4. 莫里康内和奥斯卡
莫里康内勤奋,开创的一生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多年来他从意,英,法,德,美,西,瑞等国所获得的各种奖项数不胜数,下面列出的是一个不完全简表(按第一次得奖年代排列):
序号
颁奖机构
中文译名
受奖次数
受奖年份
备注
01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
8
1965,1970,1972,
1985,1988,1999,
2000,2001
02
奥斯卡提名(美国 Oscar)
5
1979,1987,1988,
1992,2001
03
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
5
1980,1985,1987,
1988,1991
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and Best Score
04
法国凯撒奖
2
1980,1982
05
美国电影金球奖 提名
6
1982,1985,1988,
1990,1992,2001
06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2
1984,2001
07
美国电影金球奖
2
1987,2000
Best Original Score - Motion Picture
08
美国著作权协会
3
1988,1994,1995
09
美国格莱梅奖
1
1988
10
意大利电影金像奖
6
1988,1989,1991,
1999,2000,2006
Best Music (Migliore Musicista)
11
伦敦影评人协会大奖
1
1988
12
瑞士洛加诺国际电影节
1
1989
13
西班牙戈雅奖
1
1991
14
意大利电影金像奖 提名
3
1993,1996,2001,
15
(法国)
1
1994
16
意大利罗马Fantafestival电影节奖
1
1995
17
Grammy Awards Nominated
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
3
1995,1997,1999
18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
1995
19
意大利国际文学成就奖
1
1997
20
欧洲电影(终身成就)奖
1
1999
Life Achievement Award
21
德国国际电影双年奖
1
1999
22
美国电影评议会
1
2000
23
美国国际记者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的金卫星奖 提名
2
2001,2002
24
意大利陶米纳电影节奖
1
2002
25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 提名
1
2004
26
欧洲电影奖提名
1
2005
27
奥斯卡(美国 Oscar)
1
2007
Honorary Award For his magnificent and multifaceted contributions to the art of film music (statuette).
总计
提名
21
1979-2005
受奖
41
1965-2007
官方网站的最新获奖总表 >>>>
从上表我们已可以大致看出,从1965年开始接受"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的奖项最后到2007年获得奥斯卡奖的43年中,不计21次提名奖,莫里康内的受奖次数达到41次,平均每年一次.其中除去意大利本国之外各国奖项的23次,包括在美国获奖9次.从1979-2001,他在奥斯卡提名共5次,但全部无功而返.这五次提名的电影见下表:
序号
提名年代
电影名 (年表编号)
主要竞争电影音乐备注
01
1979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NA78-4)
(美国电影)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 作曲 意大利 乔吉奥·莫罗德尔/Giorgio Moroder
(1940- )
.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实际上完全是合成音乐配乐
02
1987
铁面无私/Untouchables (NA87-8)
(意英中合拍电影)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作曲 三个国家作曲家合作: 苏格兰 大卫·拜恩/David Byrne( 1952- ), 日本 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1952- ),旅德华人 苏聪/Cong Su(1957- )
03
1988
教会/The Mission (NA86-2)
(美国电影)午夜旋律/Round Midnight 作曲 美国 贺比 汉考克/Herbie Hancock(1940- )电影描写了一个取得非凡成就的爵士乐音乐家的一生,音乐以爵士乐为主
04
1992
一代情枭毕斯/Bugsy (NA91-1)
(美国迪斯尼音乐片)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作曲 美国 艾伦·孟肯/Alan Menken(1949- )
05
2001
(美国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美籍华裔作曲家 谭盾 1958-
对于这五次提名一直未能获奖的原因,下面转载一段网友的评论也许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在获颁今年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前,给超过400部电影配乐、对业界有决定性影响的莫里康尼却从来没拿过一次奥斯卡,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莫里康尼曾经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分别是1978年的《天堂之日》(Days ofHeaven)、1986年的《教会》(The Mission)、1987年的《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1991年的《一代情枭毕斯》(Bugsy)和2000年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其中1986年是他离获奖最近的一次。“我当时非常有把握《教会》会赢,特别是考虑到那年的获胜者是《RoundMidnight》,赫比·汉考克的配器不错,但用的是已有的乐曲片断,算不上原创音乐,所以跟《教会》没法比,是剽窃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由我说了算,每两年我就该得一次奥斯卡。”脾气暴躁的莫里康尼对好莱坞一向缺乏好感,他很早就决定终生在罗马定居,而且坚决不学英语,这对一个长期在美国主导的工业中工作的人来说实在是“很有性格”。所以,尽管他经常跟布莱恩·德·帕尔玛、迈克·尼科尔斯、华伦·比蒂等美国导演合作,但他一定要从欧洲视角出发。“他们要送我一套好莱坞的豪华别墅,我说不,谢谢,我更愿意呆在意大利。我跟导演讨论的只是音乐,不是制片厂。对这个决定,你可以说我与众不同,也可以说我画地为牢。但我不认为这限制了我。”对莫里康尼来说,做一个好莱坞的御用作曲家有一个最大的坏处,就是自己的作品要听任职业制作人的摆布,由不相干的人决定乐曲的编排。“我发明了‘莫里康尼作曲、配器、指挥’的模式,伯纳德·赫曼(希区柯克御用作曲家)就是自己包办一切,巴赫、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都是。我不明白美国那帮人怎么了”。
特立独行的音乐大师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不喜欢好莱坞,坚决不学英语、坚持住在意大利老家
特立独行的音乐大师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不喜欢好莱坞,坚决不学英语、坚持住在意大利老家
部分国内报纸和网友对莫里康内获奖的的评论
 
新浪新闻中心--颜尼欧·莫里康尼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07.3.8)
2 月25 日,在第79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代表奥斯卡最高荣誉的“终身成就奖”小金人,颁给79 岁高龄的已为近600 部影片配乐的意大利作曲家颜尼欧·莫里康尼(Ennio Morricone),以表彰“他与奥斯卡共同走过的岁月”。在众多发给莫里康尼的贺词中,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祝贺道:“这是一个正确的认可!”
 2 月2 日,莫里康尼被邀请前往联合国总部,操办为迎接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潘基文举行的欢庆音乐会,演奏他基于“9·11”事件写下的作品《寂静之声》。10 天后,他预先得知自己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后,这样对美联社记者说:“我现在感觉良好,他们把这个奖给我,非常感激。我有时想,我都获得那么多次提名了,可能他们不打算把任何奖项颁发给我了,可我的想法又错了。”

  有影评人曾说:“忽略了颜尼欧·莫里康尼,是奥斯卡的耻辱。”奥斯卡欠莫里康尼的太多太多。在过去的近30 年时间里,莫里康尼曾先后五次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提名,但皆与小金人失之交臂。   更为奇怪的,他创作的,屡次被权威媒体评为史上最佳电影配乐—《美国往事》,竟然没被奥斯卡提名过;2005 年他为电影《命运无常》的配乐,最终不敌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斯的《慕尼黑》和《艺伎回忆录》,连提名都没沾上边,这部电影配乐堪比《辛德勒名单》。这也许要怪奥斯卡评委们的排外心理,虽然莫里康尼已贵为全球顶级电影配乐家之一,但在2007 年之前,却从没摸到过“小金人”......

中国艺术批评转新京报 传奇音乐大师莫里康尼终获奥斯卡 2006-12-19
尽管他创作的音乐举世皆知,著名到即使对电影毫无了解的人也都耳熟能详,但他却从来没有得过一次奥斯卡。近日,这位电影音乐界无可争议的王中之王终于获得了来自美国官方的奖励,将于2007年2月25日的第79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接过终身成就奖的小金人。他就是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康尼(EnnioMorricone)....
 提起莫里康尼,大部分影迷都会想起《天堂电影院》,再铁杆一些的粉丝会立刻哼上一段《黄金三镖客》或者《美国往事》。这位现年78岁的作曲家,于1928年11月出生在罗马。在长达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莫里康尼给多达300部电影做过配乐,其中最为标志性的就是他为意大利西部片大师莱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镖客三部曲”谱写的经典旋律。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形容莫里康尼“对电影音乐做出了无与伦比、层出不穷的贡献”,学院主席西德·加尼斯在声明中说:“该奖不只意味着对莫里康尼先生创作的无数杰作的承认,还因为其中有那么多是大家挚爱的流行经典。”莫里康尼曾5次获奥斯卡提名,依次是《铁面无私》、《天堂之日》、《任务》、《一代情枭毕斯》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次终于获奖,而且是“终身成就”,莫里康尼表示既惊讶又感激。他在接到通知后对意大利的天空卫视说,“我真是从来没想过这种事,我的内心非常平和,不再对这类事情动心了。当然这个奖是代表着非常重要的承认,我知道有很大的价值。”....

 
新京报--“电影音乐的上帝、教父和莫扎特” 2006-12-23
始终与好莱坞保持距离的一代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尼终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莫里康尼,一个坚决不说英语的意大利人,将在明年2月接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小金人。得知这个消息的我们并不惊讶,相反,想到的只有“终于”二字。提起伟大的电影音乐家,我们总会想起成双成对的两个名字,比如导演艾森斯坦和普罗科费耶夫、导演希区柯克和伯纳德·赫曼、导演费里尼和尼诺·罗塔。但莫里康尼呢?和他搭配的导演应该是谁?也许是伟大的塞尔齐奥·莱翁。但面对莫里康尼多达400部的电影音乐作品表,面对他横跨西部片、喜剧、正剧、悲剧、惊悚、恐怖、浪漫、艺术片的庞大领域,我们很难把他和特定的导演或类型拴在一起。所以有人只简单地说他是电影音乐界的上帝、教父、莫扎特。但我们可以再明确一点说,没有他的世界,就不会有今天的电影.....
 
Sherry--MORRICONE与OSCAR 2003.7.6
....我估计MORRICONE这辈子与OSCAR是无缘了,或许死后会得个终身成就奖什么的(不过好象没有给过配乐人的先例)。不管怎么说,对于MORRICONE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遗憾,毕竟在配乐界和资深乐迷中,他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没有OSCAR反而还少了些铜臭和众多无知外行的吹捧;倒是OSCAR应该会是脸面无光的那一个.
 
落山风--我的颜尼欧·莫里康奈排行榜 2007.2.18
曾经在一篇莫里康奈的DVD介绍文章中,用了“忽略了莫里康奈,是奥斯卡的耻辱”一句非常主观主义的话,不过那话虽有些负气,却绝对当真。....最为奇怪的,如今已名垂影史,屡次当选最经典电影配乐《美国往事》竟然没被奥斯卡提名过,不能不说这真是奥斯卡的奇耻大辱.怪就怪在奥斯卡的排外心理作祟,虽然莫里康奈已贵为全球顶级电影配乐家之一,却从没摸到过小金人,马丁·斯科塞斯是冤,可他真还没莫里康奈冤....
 
 
奥斯卡奖的本名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USA Academy Award).它的评选机构设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尽管每年有几千名来自各国的志愿人士被选入提名评选的的队伍,但它的实权还是掌握在以美国人为主的14个学院分支评审团和学院主席评审团手中.(参见此页).表面上看来,它的组织机构和评选过程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其中的"潜规则"和黑幕,那就只有当事人才能说的清了.我们不应当"怀疑一切",但是如果事物的面貌一件又一件都不得不令人纳闷的时侯,对一切产生怀疑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谈到莫里康内和美国之间的芥蒂,笔者又想起1997年BBC访问这位大师时他所说的话:"1980年以后我减少了在电影方面的工作,我希望致力于音乐会的工作.所以我回绝了不少电影方面的邀请.但是对于回绝来自美国的电影邀请则有不同的原因:我的酬金.我停止为美国工作.我从来不谈钱,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情.但给我的支付还不如最差的美国作曲家,所以我决定停止为美国人工作.在"教会"成功以后,我的酬金提高了,并且现在是最高的.这部电影标志着我在美国市场上的复出".1997年,大师正正虚六十,按孔老夫子的说法是"耳顺之年",那时的他也早已是功成名就的世界顶级著名的大师.一般而言,好话坏话都能听得进去,多少恩怨一笑了之.在BBC访问这样的公开场合,重提一二十年前的旧怨,则绝非是擦枪走火,酒后失言.看来这种积怨已是相当之深,并且是通过BBC有意说给美国人听的."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讲到这里,,笔者不由得又想起1971年那部由大师配乐的著名电影"死刑台的旋律/萨科和万泽提/ Sacco e Vanzetti".那是一部记录上世纪三十年代两个意大利移民在美国因政治迫害而被处极刑的电影.这部电影在1972年曾获三项大奖. 关于萨科和万泽提案件,美国文学家斯皮格内西(Stephen Spignesi)在他的著作"意大利100人"(The Italian 100)中写道:"对于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他们有罪无罪的问题,而是这件事告诉了我们那些早期的移民者与美国其他人种之间的关系.萨科和万泽提事件对意大利移民者和他们的后代来说是个十字路口....萨科和万泽提事件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在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还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重要的道德危机之一.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探讨着".当年时值43岁的莫里康内为这部电影谱写了多首悲壮动人的著名歌曲,并为此而获得了意大利国际辛迪加电影协会颁发的最佳音乐奖.这一历史事件对他的影响应该是可想而知,因此也无需笔者在此强加于人了.
5. 极富正义感的艺术大师
很多情况下,作为一名艺术大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艺术上登峰造极,而政治上保持中立或者是不问政治.但莫里康内并不是一位脱离社会现实只谈高雅艺术的人.相反,他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伟大艺术家.只要仔细观察他的作品和言行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继新现实主义之后,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倾向的政治电影在意大利崛起,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佩特里,蒙塔尔多,贝尔托鲁奇,罗西,贝洛奇奥,达米阿尼等人.莫里康内和他们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为这些电影所谱写的许多乐曲,直到四五十年后的今天,仍被广泛流传并被莫里康内列为他的音乐会的保留节目.让人们回顾和深思几十年前左翼革命思潮席卷全球形势下诞生的许多优秀电影所要表达的反对阶级压迫,呼吁自由平等的主题.在"玛莲娜","卡里夫女人"等社会电影配乐中,他用悲怆,沉思和近乎黑色幽默的旋律,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剥削,被欺凌的小人物寄于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在几部著名的鞭鞑欧美新老帝国主义所发动罪恶战争的电影,如1965年的"阿尔及尔之战",1969年的"凯马达之战", 1989年的"越战创伤"配乐,充分地表达了他对于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憎恨.莫里康内最心爱的作品之一是为庞特克沃的名片"阿尔及利亚之战"谱写的旋律,他说“站在导演和正义的一边感觉很激情澎湃”.在帕尔玛导演"越战创伤"中,为了表达出他对于这场孽战和美军残害越南妇女罪行的深痛恶绝,唤起亿万观众的人类良知,他不顾起初导演和乐手的质疑,独树一帜地使用了排萧这种独特音色的乐器,在美军射杀越南妇女那种凶恶场景中突然出现的排萧静宓音律,呈现了极大的反差,直击观众心灵底层,发挥了音乐在特定场合下不可取代的作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几十年来,大师这种爱憎分明,追求正义和自由平等的情操始终如一.在2007.2.2日在纽约联合国举办的音乐会上,年届八十岁的大师指挥演出了他为纪念911而专门谱曲的长达28分钟的"来自沉默的声音"("Voices From the Silence").这组在美国本土演出的音乐,并未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诠释911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是从历史的,全球的,更多的是发出了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的呼声,为了使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更容易地明白他这部庞杂的音乐作品想要说什么,他更是直接使用人声道白说出了"....没有什么曲调只是黑人的,也没有什么曲调只是白人的.只有音乐,兄弟.而且我们将一同演唱.在彩虹的尽头."在这种场合下,明眼人自然不难领会它的深层含意是什么.就连秘书长潘基文也不得不出来讲话为大师捧场.大师坚持一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勇气,不得不使人感叹和钦佩.
电影"玛莲娜"场景
电影"玛莲娜"场景
电影"玛莲娜"场景
电影"卡里夫女人"场景
电影"卡里夫女人"场景
电影"卡里夫女人"场景
BBC访谈录中有关"越战创伤"电影的截图
BBC访谈录中有关"越战创伤"电影的截图
BBC访谈录中有关"越战创伤"电影的截图
2007.2.2日在纽约联合国举办的音乐会上莫里康内指挥他所谱曲的"来自沉默的声音"
2007.2.2日在纽约联合国举办的音乐会上莫里康内指挥他所谱曲的"来自沉默的声音"
 
6.步入金色晚年的莫里康内
出生于1928年的莫里康内,今年已是83周岁了.近十年来,大师的创作速度有所减缓.根据其官方网站发布的资料,2000-2008年共为32部电影配乐.再加上IMDB所公布的莫里康内配乐的5部电影,21世纪头十年的总计为37部.比上一个十年(1990-1999)的55部减少了33%.
不过,这并非完全是由于年令的影响.我们从2009,2010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两场音乐会上,看到的仍然是精神矍铄,精力充沛的大师,虽经万里跋涉,连日工作,但在台上两个多小时的指挥中,依然是出手利落,宝刀不老.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的十年,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大师的最新作品和由他亲自指挥的感人心扉的精彩音乐会.
电影作品的减少,一方面可能受到近年来意大利电影发展仍未完全走出低迷状态的影响.根据"意大利电影新动向"提供的资料,意大利电影的年度平均产量1994-2004年为每年120部,而2004-2009年平均只有90部.逐年缩水的大环境,不会不对大师的作品数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笔者从它的官站资料看到,近十年来,大师在音乐会上付出了很大的精力.
 
2001-2010 莫里康内音乐会统计-1 (按年份,数据来自官站)
年份
数量
城市(国家或地区)
2001
1
伦敦/London(英)
2002
4
拉文纳/Ravenna(意), 维罗那/Arena di Verona(意),巴黎/Parigi(法国), 塞格德/Szeged(匈牙利)
2003
3
拿坡里/Neaples(意),伦敦/London(英),罗马/Roma(意)
2004
12
米兰/Milan(意), 布达佩斯/Budapest(匈),东京/Tokyo(日本), 里斯本/Lisbona(葡萄牙), 圣乔瓦尼罗通多/S. Giovanni Rotondo(意), 维罗那/Arena di Verona(意), 罗马/Rome(意), 慕尼黑/Munich(德国), 罗马/Rome(意), 佩萨罗/Pesaro(意), 罗马/Rome(意), 罗马/Rome(意)
2005
8
佛罗伦萨/Florence(意), 毕尔巴鄂/Bilbao(西班牙), 莫斯科/Moscow(俄罗斯), 莱切/Lecce(意), 雅典/Athens(希腊), 大阪/Osaka(日), 东京/Tokyo(日), 罗马/Rome(意)
2006
7
都灵/Tourin(意), 罗马/Rome(意), 维罗那/Arena di Verona(意),
陶尔米纳/Taormina(意), 桑坦德/Santander( 西班牙), 伦敦/London(英). 米兰/Milan(意)
2007
23
纽约联合国/New York,United Nation, 纽约/New York(美国), 罗马/Roma(意),米兰/Milan(意), 博洛尼亚/Bologna(意), 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巴西), 奇维塔韦基亚/Civitavecchia(意), 罗马/Roma(意), 克拉科夫/Krakow(波兰), 蒙扎/Monza(意), 拿坡里/Neaples(意), 佛罗伦萨/Florence(意), 洛尔卡/Lorca(西), 圣卡塞诺/San Casciano(意), 威尼斯/Venezia(意), 首尔/Seoul(韩国), 卡坦扎罗/Catanzaro (意), 罗马/Roma(意), 罗马/Roma(意), 罗马/Roma(意), 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布雷西亚/Brescia(意), 罗马/Roma(意)
2008
13
罗马/Roma(意), 莫斯科/Moscow(俄罗斯), 圣地亚哥/Santiago(智利), 圣保罗/San Paolo(巴西), 都灵/Tourin(意), 墨西哥城/Mexico City(墨西哥), 蒙特雷/Monterrey(墨西哥), 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墨西哥), 维尔纽斯/Vilnius( 立陶宛), 佩斯卡拉/Pescara(意), 卢卡/Lucca (意), 雅典/Athens(希腊), - 贝尔法斯特/Belfast Waterfront Hall(英,原文误为Belfats Waterfront Hall)
2009
16
贝尔格莱德/Belgrado(塞尔维亚), 拉巴特/ Rabat(摩洛哥), 北京/Pechino(中国), 首尔/Seoul(韩国), 台北/Taipei(台湾), 都灵/Turin(意), 贝尔加莫/Bergamo(意), 莫斯科/Moscow(俄), 奥赫里德/Ohrid (马其顿), 奥斯塔/Aosta(意), 米兰/Milan(意), 格但斯克/Gdansk(波兰), 卡坦扎罗/Catanzaro(意), 拉奎拉/L'Aquila(意), 米兰/Milan(意), 拉蒂纳/Latina(意)
2010
7
伦敦/London(英), 上海/Shanghai(中国) , 巴里/Bari(意), 维罗那/Verona(意), 华沙/Warsaw(波兰),米兰/Milan(意), 佩萨罗/Pesaro(意)
2011
1
莫斯科/Moscow(俄罗斯);以下是计划中的音乐会 5.16-18首尔(3场),6.18-19 圣地亚哥(2场),7.14-15 布拉格/Prague(捷克,2场),
合计
95
 
 
2001-2010 莫里康内音乐会统计-2 (按国家/地区)
国家(地区)
次数
国家(地区)
次数
国家(地区)
次数
国家(地区)
次数
意大利
52
匈牙利
2
德国
1
摩洛哥
1
英国
5
希腊
2
葡萄牙
1
智利
1
俄罗斯
4
中国
2
塞尔维亚
1
西班牙
3
韩国
2
奥地利
1
波兰
3
美国(含联合国)
2
立陶宛
1
日本
3
巴西
2
台湾
1
墨西哥
3
法国
1
马其顿
1
   
 
从上表不难看出,大师虽已年届古稀,但他的精力依然十分旺盛,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当中,他竞然举办和指挥了横跨欧,亚,非及南北美洲的23个国家/地区的95场音乐会.其中的2007年,甚至在6个国家马不停蹄的举办了23场音乐会.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三十年前的198年他共为26部电影谱曲的历史壮举!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哉,大师!奇哉,大师!

"所以我不停工作,因为机能决定器官,工作创造工作."年近80的莫里康内经常被人问到退休的问题。有一次他对记者说:”你希望我退休吗?我已经退了。国家给我养老金,我挣了钱要上税。但没人说拿养老金就要停止工作啊“。以莫里康内的高龄和高产,即使不退休也大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过莫里康内从来没放松过。他说:“回头看看巴赫,再比比莫扎特在33年里写了多少曲子,我根本是无业游民。虽然我希望可以放松一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是莫里康内的惟一梦想,他曾经笑说希望自己成为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但“只能等下辈子了”。

莫里康内晚年的金色生涯,还得益与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莫里康内28岁时(1956)和玛丽亚 塔薇亚(Maria Travia)结婚至今,共生有三子一女.他们依次是马可 莫里康内(Marco Morricone, 1957年生), 亚历山大 莫里康内(女 Alessandra Morricone), 安德烈 莫里康内(Andrea Morricone, 1964年生), 和乔万尼 莫里康内( Giovanni Morricone )
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夫人玛丽亚 莫里康内(玛丽亚 塔薇亚)
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夫人玛丽亚 莫里康内(玛丽亚 塔薇亚)
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夫人玛丽亚 莫里康内(玛丽亚 塔薇亚)
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夫人玛丽亚 莫里康内(玛丽亚 塔薇亚)
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夫人玛丽亚 莫里康内(玛丽亚 塔薇亚)
莫里康内的家庭照
莫里康内和儿子安德列下棋
莫里康内的家庭照
莫里康内和儿子安德列下棋
导演和作曲家安德列 莫里康内
安德列 莫里康内(左)和制片人乔万尼 莫里康内(右)
安德列 莫里康内(左)和制片人乔万尼 莫里康内(右)
导演和作曲家安德列 莫里康内
安德列 莫里康内(左)和制片人乔万尼 莫里康内(右)
 
玛丽亚不仅操持家务,她还为莫里康内的音乐創作过許多的歌詞(包括"教會"拉丁文版歌詞),和她丈夫的作品相得益彰,恩爱一生; 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马可和大女儿 亚历山大我们知之甚少.但他们的两个小儿子安德列和乔万尼.则在电影和音乐界已颇有建树了.安德列既是作曲家,又是电影导演,可谓青出于兰胜于兰了.根据IMDB的资料,到目前为止,他已为23部电影作曲,我们所熟知的"天堂电影院"主题曲,就是由他作曲的; 最小的儿子乔万尼则更为活跃,他现在居住在纽约,他的职业包括导演,制片人还有演员等等(见IMDB介绍),他曾作为助理导演和演员在1994年参加了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电影"幽国车站/Una pura formalito"的摄制.大师后继有人,这对于广大莫迷而言,也可谓是一种福份了.
 
7. 关于Morricone的中文译名
Ennio Moricone的名字传入中国大陆,主要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他的几部名曲通过"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等电影广泛传播以后才渐渐为大众所了解的.因此,他的中文译名首先是受到流传比较早的港台等译名的影响,再加上意大利语和英文不同的拼音规则,因此可谓五花八门.据笔者所知就有颜尼欧 莫瑞克奈, 安尼奧 摩利哥, 艾里奥 莫里康内, 埃尼 莫里康尼, 以及莫瑞康奈, 默瑞康尼, 莫利孔, 莫瑞克, 莫耐克....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燎乱,无所适从.2003年,当笔者建立这个网站时,考虑了各种译音,为了便于流传,适应中国人像"莫里亚","莫里哀","莫里斯"等等的习惯名称,所以就用了一个简化的名字--"莫里康音乐".这个名字反应还好,叫起来不绕口,所以就一直延用下来.几年来我也习惯了这种叫法,所以无论在编辑网页或是交谈当中,也一直这样叫下来.只是一次到意大利旅游的遭遇,使我改变了这种叫法.
2008年,我和老伴以及几位老同事到欧洲旅游,最后一站是意大利.我一直希望能在那里买到一些大师的光盘,只是旅游日程按排的十分紧张,每天一大早跑到晚间九,十点钟,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都没有,大家也很有怨言.直到最后一站拿坡里,导游才留出几个小时让大家自己逛街买买东西.我离开了海边的集合点新城堡,便步行到最近的一条繁华街道托莱多大街(Via Toledo) 一直向前走去.可惜这条街上多是服装和食品商店,一直走到尽头,才很高兴地发现一家唱片店
由于时间不多了,我来不及自己查找,于是就用我那洋泾浜式的英语告诉店员,我想买"莫里康"的碟子.没想到他听了一脸狐疑的样子直摇头,这倒是使我纳闷,怎么到了意大利人们反而不知道莫里康?但我很快就反应过来,大概是自己的发音有问题,于是我再告诉他"莫里康内",哈哈,这下真灵.他马上就明白了,连连点头OKOK笑兮兮地带我走到一个架子旁,我也很愉快地买到了大师的光盘!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意大利语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是要发音的, "cone"一定要看成cone两个音节,从而发出"KONG-NIE"的拼音.由于"捏"这个音和字很少用,所以也就出现了"康尼"和"康内"两种译法.回国后,我又查找了国内的有关字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权威和完整的意大利人名翻译字典,只有一本2006年由"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修订版).在它的上册911和2037页,我找到了Ennio Morricone两个词,它分别译为"恩尼奥"和"莫里科内"(接下来一个Morriconi它则译为"莫里科尼").看来对最后一个字的发音原则是一致的.于是我准备改正"莫里康"这个译名,以免只看眼前而眙误后人.不过由于修改的工作量太大,连网站名称和图标都要修改,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动手.直到2009年在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期间见到了杨大林老师,也和他谈起此事.他的态度很明朗,人名译音一定要接近原文的发音,他是一直主张使用"埃尼奥 莫里康内"的译法.杨老师既是国内最权威的莫里康内作品研究专家,又是"莫迷网联"的总顾问.他指出的这个译名,目前国内大多媒体也都在使用.于是我下决心回南京就动手啃这块硬骨头,把网站全部改过来.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网站终于出现了.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记录下这段小故事,也算为后人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挡案吧!
2013.2.15(原文见“莫里康内爱好者手册2013中文版P15 本文略有修订)
 
 
主站的的重要栏目和网页
2009年编制的老年表
电影赏析
音乐赏析
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莫迷网联)专栏
杨大林先生,杨东女士专拦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莫里康内乐曲
著名艺术家演奏的莫里康内乐曲
邮探世界名人
意大利电影研究专拦
关于"Chi Mai"
莫里康内欧美亚六场音乐会对比研究
网友提供的莫里康内作品
边说边听边看--专题
网友个人专栏
WAP手机网站
莫里康内MIDI铃声
软件介绍
求谱网友交流
全球莫里康内相关网站
海外优秀搜索引擎
BBC-HVF 访谈莫里康
莫里康内上海音乐会
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
我喜爱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新闻(中国)
全国及境外TV节目预报
奥斯卡和莫里康内
遭遇黑客
西巴女王
十三年后再访伊莫拉
"海上钢琴师"琴友天地
"阿隆桑方"研究
"工人阶级上天堂"研究
"死刑台的旋律"研究
我最喜爱的西洋杰出音乐回顾
"索多玛的120天"评述
电影"我的青春/梅泰罗"探析
"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孩子们的作品
不得不看(新闻拾零)
电影"豺狼的日子"专页
八十年代歌曲回顾
电影"德黑兰-43"音乐专页
苏俄爱国歌曲
网站地图
Add to Google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2014): 苏ICP备11039856号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 2003 hwg 版权所有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