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铤而走险"赏析之二-----
电影观后感 (本站)
|
这是一部由意大利制片公司生产,意大利人朱里亚诺
孟塔多(Giuliano Montaldo)导演,但是使用了很多美国名演员,描写美国黑帮故事,主要场景均在美国,对白使用英语的影片.如果你不去仔细研究它,也许会把它当成一部美国片 |
这部片子是由Lajiao朋友下载后提供的.由于它的意文名字
Gli Intoccabili 和英文的 The untouchables
同样含有"不可触犯","铁面无私"的含意,因而和另一部1987年的电影 The
untouchables (铁面无私)常常搞混,所以第一次下载的竟是那一部电影,而后费了不少力气才把这部所需要的电影下载回来.这还要再一次感谢
Lajiao
朋友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有条件去观看和欣赏它. |
说实在的,我之所以注意到这部影片,还是要归功于莫里康内大师那简单而奇特的主题音乐.在2006年我第一次听到菲律宾朋友JING提供的这首麦凯恩之歌时(La
Ballata di Hank McCain),我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再加上这部片子的一个不错的中文译名"铤而走险",这就又增加了一份吸引力,所以我就一直在想看这部影片,看看这麦凯恩倒底是何许人也,看看这部电影倒底要讲什么 |
从表面看,这是一部普通的犯罪片,或称为黑帮片,警匪片.但是在意大利导演朱里安诺·蒙塔尔多的手下,它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朱里安诺·蒙塔尔多出生于1930年,是意大利政治电影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曾自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孩子”.他导演的著名电影有"死刑台的旋律
(萨科和万泽提)","阿尔及尔之战","马可波罗","和平的第五天"等等.在这部"铤而走险"电影中,仍然可以看出意大利电影中新现实主义和政治电影的一些思想艺术特征.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忠实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在艺术表现上不同于好莱坞的模式,强调自然真实,不矫揉造作,新现实主义虽然对社会问题反映得比较真实,但同时也比较笼统,因为它不指明那些弊病的根源,观众无从知道谁该对这些社会问题负责.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角度来看。政治电影则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在揭露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包括抢劫、绑架、暗杀等等的同时,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部电影虽然还不能划入政治电影的范畴,但我们依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感受到它的影响. |
麦凯恩应该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他因杀人抢劫而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当他被提前释放之后他仍是毫无悔改之意.一出狱就加入了黑帮新的犯罪活动.杀人,爆炸,抢劫无所不干,.他的人生观就是捞钱,享受.谁给钱跟谁干,没人给钱就自己干.为了独吞那保险箱里的180万,他不惜和黑帮闹翻,铤而走险,孤注一掷.虽然180万拿到了手,但最后还是被黑帮追杀击毙,走完了他的罪恶人生之路.这应该说是穿透电影从头到尾的一条主线` |
爆炸,杀人,抢劫....这样的罪犯伏命,死有余辜.但是,当我看完影片以后,并没有一种正义伸张,人心大快的感受.反而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而各种以不同方式捞钱和犯罪的人却大有人在,但他们却可以过着逍遥自在,呼风唤雨的日子.从上到下纵观影片里的各种角色,上至州长,警察,大佬,下至黑帮头目,偻儸,可以说是洪峒县里无好人.影片的另一个主角查理
阿达莫也是一个典型.他曾因"举报"有功而被黑帮大佬提升为西海岸六个州的头目,按说应该知足了.其实并不然,他又触犯帮规把黑手伸到另一个能赚大钱的地方拉斯维加斯.他在和前来管教他的黑帮大佬弗朗西斯科争吵的时侯就说"怎么啦?!我不能够投资?!不允许我赚钱?!我没有权力吗?!"由此也可看出他对黑帮帮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极大忿慨.当他最后受到大佬的致命威胁时,他不得不暂时收敛.不过为时已晚,被吊足了胃口的麦凯恩此时已经不再听他的了,由于他给黑帮闯了大祸,最后也落了个惨死枪口的下场.而杀人者却仍可一走了之,逍遥法外;
那个在爆炸起火以后出现的州长,也被大佬玩弄于股掌之间.伤亡几十个人的连环爆炸,在大佬的示意之下,媒体的报道随之轻描淡写为"幸运的是仅仅引起轻微的损害,卡西诺赌场没有遭受明显的损失";
至于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法律尊严的警察系统,也不能抵抗金钱的诱惑.本该终身服刑的麦凯恩,却因黑帮的买通而被宽大处理.放虎归山.当然,得利最多的还是那些高高在上,位居峰顶的大佬们.他们坐在纽约摩天大楼呼风唤雨,掌控生杀大权,制定游戏规则,垄断赌场经营.在法律和政权的保护下,堂而皇之地聚敛财富.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还能够产生人们心目中所响往的公平正义吗?这个社会所奉行的也不过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规则而已,凡是敢于违反这个规则的人,都在大逆不道,大恶不赦之列.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要提出的问题吧!
影片的主题歌 La
Ballata di Hank McCain 以亢进的节拍,诙谐的语调,幽默的言词简洁地概括了这个问题,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看它的歌词是多么富有寓意和哲理
,它精辟地解读了这部电影,用一种艺术语言讲出了导演要讲的话,可以说是音响蒙太奇的一次成功运用: |
No one knew better than McCain |
没人知道谁能比过麦凯恩 |
that a man who thinks he's free |
他认为他是一个自由的人 |
knocks his head against the wall |
对着墙撞他自己的头 |
No man knew better than McCain |
没人知道谁能比过麦凯恩 |
just how bitter it would be |
不过那是多痛苦 |
to be beaten after all |
因为最后被人打败 |
No one knew better than McCain |
没人知道谁能比过麦凯恩 |
they're the ones who fix the game |
他们是规定游戏的人 |
they're the ones with loaded dice |
他们是掷骰子的人. |
No one knew better than McCain |
没人知道谁能比过麦凯恩 |
but they got him all the same |
可是他们仍然抓住了他 |
and they made him pay the price |
他们让他付出代价 |
|
感谢莫里康内大师又赋于它飞翔的翅膀,使得它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植入人们脑海而经久不衰.下面请欣赏这首歌曲(杰克
林顿 Jackie Lyndon 演唱. 上面这段歌词出现在全曲的第四段落): |
|
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提起的人物,就是那个麦凯恩的旧时情人罗斯玛丽
斯科特(Rosemary Scott).这个人直到影片末尾.麦凯恩被黑帮和警察追杀过程中走投无路,带着他的新情人和妻子艾瑞前来找她求助时才出现的.这里出现一段默片交待了她的情况,那就是当麦凯恩一个人悄悄潜入她的住所时,麦凯恩看到了罗思玛丽卧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旧报纸(下图),上面的大字标题是
"LIFE SENTENCE FOR McCAIN AND 18 YEARS FOR ROSEMARY SCOTT"(麦凯恩被判终身监禁
罗斯玛丽 斯科特 18年监禁),下面是一张罗斯玛丽被捕的照片.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罗斯玛丽是麦凯恩的同案犯,也就是常说的犯罪同伙.她现在的职业是开着一家汽车旅馆,而且仍是一个单身妇女.从墙上的报纸,以及随着麦凯恩的目光,观众看到了室内摆放着几张大大小小的麦凯恩的照片,至少可以猜测出室主人对麦凯恩仍是一往情深.麦凯恩见此情景也是感慨万千,但却欲哭无泪.不久女主人出现了.从她和麦凯恩的对白中人们可以确证罗斯玛丽多年来仍然在痴情地等待着他.不过麦凯恩没给他带来好消息.当他说出了实情并要求罗斯玛丽的帮助时,人们可以想像出这对她的情感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
他对麦凯恩说:"汉克,已经12年了.倒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尽管如此,我从未想过我会离开你.尽管这么久."(It's been 12 years, Hank.What
the hell's left for us anyway? Still, I never thought I could
do without you. While it lasted.)这些话是表达了她对麦凯恩的一片痴情.尽管麦凯恩已经抛弃了她,但她依然热心帮助了他们(我们暂且不谈这种行为的正当性,权且把它认定为对那种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吧).她为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找来了私人船主,当晚送他们到安全的地方.在分手的时侯,她看着麦凯恩即将朝着他的新爱艾瑞而去,她怀着苦涩的心情对麦凯恩说了以下的话:"你怎么被一个孩子缠住?我不喜欢,我告诉过你.不过,你应该有个家"(How'd
you get tied up with a kid like that? I don't like to be an
I- told-you-so. But, uh, you should have come home.)尽管有难以解脱的不尽怨恨,但她仍然给了麦凯恩最大的宽容和理解.不过,事情还远没结束.罗斯玛丽开车回到家,还没进门,就发现门内已经来了几个不速之客.她沉着地打量着他们,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他们是冲着麦凯恩来的.果然不错,来人要她交待麦凯恩的去向,并向她发出了严厉的威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她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宁死也要保护他的老情人--尽管他已弃她而去.在用语言周旋几句之后,她趁对方有所松懈之际,从手提包里迅速拔枪自尽.这段急促的场景不仅把那几个黑帮小偻儸吓了一跳,连我也颇感意外而弄不清死因.直到反复查看,才确定这是她自己拔枪自尽了. |
美国是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意大利则是世界上最为"浪漫"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国度里,忠贞不二的爱情不能说没有(像美国影片"爱情的故事"所描写的那样),但相对而言,像这部影片所描写的罗斯玛丽这样的多年痴情,最后为保护自己所爱但却已被其抛弃的人而选择自杀,恐怕不会有多少.作为电影或是文学剧本的特例当然并非不可,但是作为出自自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孩子"的导演朱里安诺·蒙塔尔多之手,多少会让人发出质疑.这样的描写是否太脱离现实? |
不过,出演这个角色的美国演员 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的演技却是令人着实钦佩. 罗兰兹出生于1930年,一生已参演了近百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她对罗斯玛丽这样一个内心情感被重重矛盾所缠绕角色的表演令人倾倒.特别在最后驾车即将离开既爱又恨的麦凯恩的那段场景,每一个无言的动作都恰如其份地表达了那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使人深受感染,难以忘怀 |
|
下面,特截录最后这一段电影以共享
|
"铤而走险"电影片断
(01:13:16-01:24:56 本站上传土豆网)
|
|
|
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两首以人物命名的乐曲,一首是Irene,,一首是
Rosemary.
相对于麦凯恩之歌来,写的就不太理想了.特别是Rosemary,
既然导演下了不少功夫去塑造了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但她的主题歌曲却是显得那样平淡无味,实在令人遗憾.不过仔细想想,大师在那一年(1968)曾为22部电影谱曲,这是他的最高产年份之一(最高一年是1972年,那一年的记录是32部)这样平均下来大概是16.6天一部.从签合同,读剧本到创意,谱曲,试用,修改....等等一戏列工作.大师也不是神人,在他还年轻的时侯,在这样的压力下也要分轻重缓急,出一些粗糙的作品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不必太过于苛求. |
下面是这两首曲子的在线播放,(更多曲子请见此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