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m-vp-movies-000---> m-vp-movies-002

电影欣赏 幽国车站 / 例行公事

VIP专区莫里康内配乐电影-002
幽国车站 / 例行公事
9401 Una pura formalità / A pure formality
本片中文字幕由志愿者"王敏"翻译提供.本站特在此鸣谢
此电影的年表编号
9401
本站的音乐网页
IMDB
电影资料库
备注
幽国车站/例行公事
幽国车站/例行公事
幽国车站/例行公事
影片片头显示电影"幽国车站"由莫里康内谱曲和指挥 (00:02:30)
影片片头显示电影'幽国车站'由莫里康内谱曲和指挥 (00:02:30)
影片片尾显示电影"幽国车站"由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安德列 莫里康内共同谱曲 (01:44:46)
影片片尾显示电影'幽国车站'由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安德列 莫里康内共同谱曲 (01:44:46)
001-基本资料
导 演: 朱塞佩·托纳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主 演: 杰拉德·德帕迪约 Gerard Depardieu,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Sergio Rubini, Nicola Di Pinto, 塔诺·希玛罗萨 Tano Cimarosa
地 区:意大利 法国
对 白: 意大利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立体声(Stereo)
时 长: 108 min
类 型: 犯罪 惊怵
分 级: 冰岛:16, 阿根廷:?13, 葡萄牙:M/12, 西班牙:13, 美国:? G-13

奖 项: 1994年戛纳金棕榈提名;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 1995-Best Production Design (Migliore Scenografo) Andrea Crisanti

编剧 朱塞佩·托纳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Pascal Quignard
制片人 Bruno Altissimi
Mario Cecchi Gori
Vittorio Cecchi Gori
Jean-Louis Livi
Alexandre Mnouchkine
Claudio Saraceni
原创音乐 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摄像师 Blasco Giurato
布景师 Vincenzo De Camillis
Mauro Passi

 

服装设计 Beatrice Bordone
助理导演 Stefania Girolami Goodwin
Giovanni Morricone
Massimo Sagramola

影片各地上映日期

国家或地区 上映日期
日本 2003-04-16 2003
芬兰 1996-11-19 1996
葡萄牙 1995-09-01 1995
美国 1995-05-26 1995
西班牙 1995-03-30 1995
德国 1995-01-12 1995
法国 1994-05-18 1994

·演员表:

杰拉德·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 Onoff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 Inspector
Sergio Rubini ...... Andre, the Young Policeman
Nicola Di Pinto ...... Captain
塔诺·希玛罗萨 Tano Cimarosa ...... Servant
Paolo Lombardi ...... Marshall
Maria Rosa Spagnolo ...... Paula
Alberto Sironi ......
Giovanni Morricone ......
Mahdi Kraiem ......
Massimo Vanni ......
Sebastiano Filocamo ......
Timothy Martin ...... Police Officer (uncredited)

电影别名

pura formalità Italy (original title)
A Pure Formality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 USA
Uma Simples Formalidade Brazil (imdb display title) / Portugal
Простая формальность Russia
A Simple Formality Sweden (video title)

Apli diatyposi Greece (transliterated ISO-LATIN-1 title)
Eine reine Formalit?t Germany
Keskiyon totuus Finland (TV title)
Pura formalidad Spain
Puszta formalitás Hungary
Una pura formalidad Argentina (video title)
Une pure formalité France

Storyline: Onoff is a famous writer who hasn't published any new books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has become a recluse. When he is picked up by the police one stormy night, without any identification, out of breath and running madly, without clear memory of recent events, the Inspector is suspicious. Through interrogatory dialectic, the head of this lonely, isolated, broken-down police station tries to establish what has happened, by delving into the mind of his writer-hero, and clearing up a mysterious killing
电影情节:  隐居多年的名作家关开,因其居所附近发生命案而成为疑犯,不料盘问的警长却是关开的忠实读者,对其作品情有独锺,一些盘问变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对话,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关开有罪否?死者是谁?(这里
002-关于影片的更多介绍和评论
001
这是一部心理惊悚戏,讲一个神志不清的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被带到警察局。他自称是著名作家,但又似乎得了失忆症,很多事情都记不起了。审问他的警官怀疑他跟作家住宅附近的一桩谋杀案有关。(这里
002
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导演,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和大鼻子德帕迪约主演,太响当当的3个名字,1994年的片子,黄金组合。   这是一个充满了惊喜和惊叹的一夜,影片几乎是双人话剧,波兰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约似乎相形见绌。影片的构思表明上单薄处理冗长而阴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这个过程里心智和意志会改变某种见识,它的连锁反应性谁也无法预知,有的时候,生命企图逃脱现世的设定(传记和他人的描绘)成为本我的时候发生不会是直线的,这样的扭曲导致了精神的雨夜。中国观众应该注意到西方的幽国不是东方的地狱,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这是西方精神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启示。(这里
003-原来是一场心灵之旅
2008-12-02 22:48:44   来自: 锦瑟二十 (巴蜀归)
故事的开头,调动一切惊悚片、警匪片的元素:枪声、雷雨之夜、喘息与奔跑、被捕与拘审,最后化为一个封闭密室内的心灵角力。探长,自封为莱昂纳多达芬奇,起因于他一开始不认识手头抓获的这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他的偶像,著名小说家奥诺夫,后者因为剃去标志性的大胡子和乱发,因此让人辨认不出。后来通过彼此的交谈,证实了作家的身份。达芬奇虽然很高兴能与偶像在这种奇特的场面下相遇,但仍然对于自己的职守铭记于心,他要严厉地拷问奥诺夫,因为他深信这人与一桩谋杀案有莫大的关系。

探长反问的开始意味着奥诺夫站到了审视心灵之旅的起点。奥诺夫一遍遍地回答,一遍遍地回忆,但是每一次,他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前后出入说明他在努力回忆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情杀案?是经济纠葛?被杀者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没有杀人?尤其当奥诺夫在洗手间里发现身上衣衫有一块带血时更显恐慌,这表情和吞食血衫意图遮盖什么的举动更让观众起疑。

但是这个故事越往下走就越偏离常规的警匪破案片,它要破译的是人的心灵和对自我的认知。奥诺夫开始检视他的童年,他的作品,他的情感,他的照片,他开始直视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一直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自己杀了自己,他竟然已经是个已死的幽灵。因为对生前自我认知的困惑和痛苦,所以灵魂一直纠缠在此,不欲离去。怪不得那个探长能拿出他那么多的资料,试想如果他没死,探长又怎能检视他的所有遗物?到了最后的突转,回顾前面,由此可以知道探长不是个拷问罪犯的角色,而是一个类似于黄泉路上孟婆式的人物,他以极其善良和负责的态度,帮助亡魂梳理自己的回忆、生涯、痛苦,重新走出,迎接新生。本片也因此不再是个纯粹的破案片,而是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文心理片。

故事在密室内展开,彼此的心灵角力通过颇富禅意和机锋的台词(同时也很有韵味)一一展现出来,而奥诺夫的回忆更是通过快速剪辑,平均只有几帧的画面叠加交替出现,展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似极了一种回忆对现在的影响、压力,像对心灵发出喘不过气的逼问。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过去对现在有什么影响。(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04-《幽国车站》灵魂的错泊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题记:
我们可以认知世界吗?我们真的能够认知世界吗?!
――――卡夫卡·陆KavkaLu

不安的弦乐和一个奔跑着的男人急促的喘息,雨夜,一些事情发生着,有着波兰斯基的电影总是充满焦虑和绝望,奥诺夫惊惶不定的脸出现在了警方手电的光柱下,等待盘问,黑暗里的观众需要知道一些答案,然而,没有带身份证他需要到警察局去证明自己。
正如奥诺夫的自嘲,这确实像一部B级片的扑朔迷离的开头,幽蓝的影调下烦躁的奥诺夫和警察的对话,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有扫地的老人拖去满地的脏水。远出墙上散着鬼火一样的灯光。
一杯老人善意的牛奶却招致奥诺夫的无理泼洒,警察暴力制止引发的嚎叫声穿过冷雨的夜晚,等待探长回来的双方都在寻找结果。
警长(罗曼·波兰斯基)和奥诺夫(杰拉尔·德帕迪约)的交锋是以奥诺夫的作品开始的,喜欢法语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他们朗诵般的念白,德帕迪约的台词非常有韵律感,是一种精神愉悦。
影片大部分时间是他们在昏暗的警察局里的对话,雨声和浮动在奥诺夫脸上诡异光晕把观众拉到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中,奥诺夫为什么失意?在那个骤雨的下午发生了什么?这部影片里两位男主角互相标戏,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波兰斯基的内敛和德帕迪约的张扬使得人物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不是亲见,我们很难相信拍摄温情电影的导演在惊悚电影的布局上如此出色
影片开始的时候对于他熟识的作家竟然当面不识,而作家奥诺夫却对于自己的作品恍恍惚惚,这个似乎不合理的开始却在终点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认定。
影片的转折在于探长到场后奥诺夫在洗手间对于自己面容的疑惑,在探长的描绘里作家是一个大胡子,当奥诺夫看到镜中的面容时,他自己诧异了,这是一张异常干净的脸,胡子没有了,同样的好奇让观众的充满对于故事本身的兴趣。
当作家发现他换下来的衣服上有着新鲜的血迹的时候,他必然会自我审视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和他之间的联系,而按照一般影片的逻辑他肯定是局中人,可是,他几乎忘记了下午发生的一切,导演在此调动了惊悚片所有的特质,观众看到的是他的不安和掩饰,洗手间成为观众错位的转折,这种安排以及观众的惊愕只有到了最后,你才能体验到这种幽蓝氛围的重要性,一部依靠对话支撑的电影却让人始终感到某种神秘力量的主宰着一切,这些东西通过对话和表情传递给了观众,也显示了德帕迪约的戏剧功底。这部电影或许影响了1999年同类型的电影《鬼眼(The Sixth Sense)》(奈特·沙马兰(M·Night·Shyamalan))
影片反映了一个生命对于自我的认知,瓢泼大雨洗不去的是生命曾经的痕迹和儿时的阴影,他和探长对话的反复、泼洒牛奶的原因导演都给了合理的解释,西方当代电影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非常深,他们探讨的不是人、鬼的问题,这部电影和观众展示的是一个作家认知纸质世界和存在的关系,熟读作家传记的探长却被作家告知这一切来自于虚构,作为精神象征的书籍却依然是不可终究的结局,那么存在的眼见或许也是不再可以确定的真实,“我思故我在”通向的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最后的命题永远使人尴尬:我是谁!
我对于波兰斯基的欣赏远远胜过德帕迪约,这位蹲过集中营的犹太导演的眼睛里始终流露出阴郁和苦痛,它形成了一个悲戚的现场,让观众发现阳光背后无尽的黑暗,任何演员的身上都会有岁月的影子,它是精神自我在存在里的泄漏,这是坎坷生路的雨夜,当你经过历史,必然会留下满地的泥泞。
一般人了解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等影片,然我觉得作为人性和电影本身《幽国车站》更有意义,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这个过程里心智和意志会改变某种见识,它的连锁反应性谁也无法预知,有的时候,生命企图逃脱现世的设定(传记和他人的描绘)成为本我的时候发生不会是直线的,这样的扭曲导致了精神的雨夜。
我们找不到了应该有的标志,就像电影里的书和照片,它是发生过的吗?它真的是发生过的吗?
在照片、影像和文本背后你能找到原来的真实吗?
出逃的作家明白只有一件事情可以结束这样的假说和迷惑,于是,枪响了。
中国观众应该注意到西方的幽国不是东方的地狱,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这是西方精神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启示。
这是一部需要思索的电影,也是导演、演员都出色的电影,相信观众能够获得的肯定比电影多。作为中文译名,此部影片非常贴切,《幽国车站》给了华语世界一个告白。
我们怎样去发现奈何桥?!(这里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05-《幽国车站》
阿树树 发布于: 2008-01-24 10:01
1 如果单纯从三部曲上来判断托纳托雷的导演风格,便很容易误解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或是“诗人”性格的导演。07年诞生了一部《隐秘》,风格很悬疑,为之一振;《幽国车站》更是早先94年的作品(三部曲的后两部尚未出炉),托纳托雷由此来证明其实他的风格是“多变的”。并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继承了意大利电影的光荣传统”。

2 影片有明显的话剧风格:三一律,演员少、以对话为主;原以为就是改编自话剧,一查资料才发现是托纳托雷自编的故事。有趣的是“对话”由别人代写,估计是话剧作家的协助。演员方面请来法国大鼻子已经不易,更奇怪的是请来了久不露面的波兰斯基。孰知94年前后,罗兰斯基自己也正在拍摄一部话剧改编的影片《死亡与少女》,不知两者之间有无相互影响的关系。

3 没有话剧在前,改编时思维定势也会少一点。托纳图雷开篇就使用了极有气势的电影语言:黑洞洞的枪口直指观众,随后是雨夜中仓皇奔逃的主观视点,凶杀看来是在所难免了。在后面的场景中,托纳托雷经常使用快速剪切和略带变形的特写镜头,既营造悬疑,又突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配上诡异的音乐,还真是挺吓人的。
可惜结尾略显唐突,于是本片只能归类于炫技之作,与三部曲的人文情怀无法相提并论。但相较同样好莱坞风格故布疑阵的作品(如《Cube》、《Saw》等),电影语言的运用。台词、表演的考究,还是高出不少,显示出导演深厚的功底。(这里

 
006-解讀
2010-10-23 02:31:12   来自: kobain (要乖乖的喔~)
奧諾夫花了三年時間寫完了一部小說,他自己覺得很滿意,認為這是自己的顛峰之作。可是藝術家的完美主義性格卻令他感覺自己再寫不出比這更加好的作品。之後的六年間,他跟女友過著隱居式的生活,偶而寫一些什麼,可是不再出版任何東西,慢慢的變得消極而且不修邊幅……終於,在某個雨夜裡,他下了一個決定……他失憶了,他記得自己殺了人,可是記不起自己殺的是誰。帶著深疚罪孽感的他在雨夜裡狂奔,被路上的警員發現,帶到了警署裡進行了一整夜的審訊,其間逐步勾起了他生命裡的回憶……


流浪漢霍賓 - 主角成長後所產生出來的自我形象,代表智慧、意識、記憶等等……也是藝術創作之源。
剪報上的小孩 - 主角5歲時的自己。
探員 - 主角最後問他的名字,他說叫他達芬奇(一個天才,也是一個異教徒)。
結局 - 主角被送上車後駛走,車箱裡只有他和司機,沒有警員,四周的景色很美,主角也沒有戴上手鐐,有理由相信他要前往的是天堂。

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提出了自我了斷的人也可以在死後獲得救贖的想像空間—一個反傳統基督教的提材,也是探員自稱達芬奇的原因;也因為這部電影也拍出了一間最美麗的警察局—不錯,這裡的雨水漏過不停,連一枝能用的筆也沒有,警員審問疑犯的時候也很可怕,可是他們是一些真誠的出於救贖而發掘亡者生命的人。有人在死後願意瞭解自己、明白自己,這是一個絕美的結局。(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07-车站里的幽国还是幽国里的车站
2007-10-06 16:57:13   来自: 幻雨と抱貂
这是我看过还想再看的片子

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那屋里漏雨的声音

可能是因为那破旧的书页翻动

可能是因为一切被想象而又复归真实的东西

幽国车站不仅仅是一个车站, 它是那些被丧失的最后记忆的召唤兽。在它的腹内,人们的一生不是那么简单的被盖上棺、钉上钉;这里是一切记忆的收集所、释放所,是集大成的智慧的迷宫。

线索断了,就用神经的纤维连上

通电,通神,通灵

我因此而迷上了它

一看再看 (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08-最爱的电影
2009-02-27 15:14:47   来自: 在他乡独居一角
一个作家带着满身血迹雨夜逃亡,被带到一个神秘的警局讯问,在幽暗诡异的环境下,作家和警官之间展开了一连串的唇枪舌剑。这部电影,有着惊悚片的外壳,核心内容却大大超乎一个案情调查。它是关于早年回忆对于一个人生命的影响的故事,这种影响造成了逃不脱的阴影,只有以死亡来加以逃避。主题歌非常动听,“忘记吧,忘记吧,忘记太容易,困难的是记起……”像梦呓一样,可以深入到人的精神深处。(这里
009-大师波兰斯基的导与演——《天师捉妖》《幽国车站》
八卦掌 2006-03-15 09:27:39

即便没有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肯定,罗曼.波兰斯基依然是公认的大师。早在70年代,他执导的黑色犯罪片《唐人街》已经让世人知道,他是位天才电影家。当然,生活中的波兰斯基算得上命运多舛,自幼被困纳粹集中营,母亲亦在那里惨死,七岁流浪乡间,第二任妻子被人杀死,自己更因强奸罪逃离美国多年,遭人诟病。所幸,波兰斯基生性还算乐观,至少从他执导的许多充满黑色幽默的影片中可以反映出来,另外,他也是个不错的演员,演技之好令人震惊,如若全情投入,成就未必差过做导演呢...........

....暴风雨交加的一个夜晚,作家奥诺夫落汤鸡似的在街道上跑,一名警察拦住了他,由于不能出示身份证明,他被带到警局接受盘查。几小时前有一名身份不名的人在宾馆的房间被杀,由于解释不清自己何去何从,奥诺夫被警长认定为犯罪嫌疑人。黎明时分,被害人的身份真相大白,而等在作家面前的命运又该如何呢......这是一部经典悬疑片,开始大家以为故事进程案情推理,但随着情节发展,真相越来越错综复杂,待到结局,大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本片是讲述死后亡魂寻回记忆的诡异故事。不知这个匪夷所思的结尾是否对后来布鲁斯-威利斯的《鬼眼》有所启发呢?

《幽国车站》的情节主要围绕作家杰拉德.迪帕迪约和警长罗曼.波兰斯基的对话展开,迪帕迪约是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影片的重头戏也都在他身上,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波兰斯基的演出,虽然不及迪帕迪约情绪变化起伏来得抢眼,然从容内敛的微妙诠释足以令他与男主角的对手戏精彩绝伦、令人激赏。(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10-传说中的鬼门关——【幽国车站Una Pura formalità】2007-12-26

“幽国车站”其实是一座破旧的看守所,是某些特殊杀人犯的必经之处。
起初,每位犯人都能受到仪式般的礼遇,比如一碗驱寒的热牛奶,一杯压惊的上等红酒。紧接其后的便是程序化的审讯,问题大致是:你是谁?做了什么?这些犯人的第一个特殊之处就是:破碎性失忆。Roman Polanski饰演的探长得循循善诱,软硬并施,将他们拼图般散乱的记忆组装成形。这项工程浩大且棘手。因为回忆是一个善变的骗徒,还原的过程充满了迷离的假象。
雨,是贯穿始终的元素。尽管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室内,但瓶瓶罐罐的接雨器皿却制造了更具张力的悬疑效果。单调却不停息的天花板漏雨,配合着探长的推理与追问,步步紧逼;待犯人的虚假的供词积满了一罐,“哗啦”倒掉,重新开始。这些犯人的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挥霍。当然,探长大人有着更充裕的时间奉陪。

没想过Giuseppe Tornatore拍起阴郁的悬疑片来也很有一手,而且即使把最大的包袱揭开了,这部片仍值得一看。越接近真相,越是觉得结果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拷问灵魂的过程。所以,谜底昭然天下的时候,是本片的高潮,却不是结束。一个坦然平淡的尾声是悬疑片忌讳的,却恰是【幽国车站】的另一个亮点。那份卸下心灵枷锁,重新上路的释怀,乃片名最会心的注脚。(这里

011-[原创] 电影笔记之幽国车站
jinlei250 2011-2-2 13:29
幽国车站
我们从夜晚经过
欺骗自己 忘记一切
完美的红色太阳把我的眼睛刺疼
一场莫名其妙的雨弥漫了整个森林
噢 那些恐怖的雷 我的脾气暴躁
把热的牛奶泼在那年迈园丁的老式橡胶眼睛上
耳光 拳头 还有黑人手指的味道并不好受
一间如此老旧的房屋 为何没有长出苔癣和狐狸尾巴
逃走的想法 把一只短柄的玻璃杯作用一个怪异的秃顶脑袋上
穿着园丁的厚胶鞋躲避二号电池炽热的鬼脸
不用感激那些大号的皮革和用于捕杀的巨大陷阱
就像不用记忆那些自己书写的诗歌和小说片段
电灯和蜡烛一样暗淡着
在雨水中 开始回忆生活
像是交杂着寒冷的小丑面具
扭曲 肮脏 笨拙的不愿承受的微笑
受够了 在虚构中交谈
像头(违禁词语-已隐藏)的驴子或者
依靠楼梯 窥探玉米的狗熊一样 忘记遮羞布的颜色
原谅我的疲倦
咖啡 葡萄酒 劣质洗发水的让我精疲力尽
我不愿开始回忆 关于下午七点我所做过的一切事情
撕碎 烧毁 面露痕迹
我找不到合适的笔来书写 打字员在空气中敲击键盘
不需要惊喜 当出着冷汗的时候
我意识到一切都已经结束
背着那两麻袋沉重的照片
坐车离开 不过 门外并没有一列地铁 (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12-《幽国车站 Pura formalità, Una 》
昨夜。
雷声大雨点小,风大风声也大。
灰尘的味道随风荡进屋里,推开窗户我大叫:下雨啦!
转向屋内,我喃喃:不是春雨么?那么火燥!还“润物细无声”呢。
看《幽国车站 Pura formalità, Una 》 。
借我这片子的人说:绝对惊悚,好看。
片子一开头就是疾风骤雨,沉重的喘息声呼哧呼哧急促得令人提心吊胆。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惊悚片,也算是两厢适宜咯?
镜头,一个,长得无边无际似的——一路奔跑掠过的树丛狼狈不堪地飘摇在暴雨里。
人物,不明确。只有呼哧呼哧的声音仿佛暗示着心脏的即将不堪重负。
重负是什么呢?鬼?
我以为惊悚莫过于鬼了。
却又不是。一般的、正常的鬼片是要故弄玄虚的。画面要迷离得肮脏,音乐要阴森得断断续续。
这个音乐非常之——经典。大提琴,仓促的嘈嘈切切,有经久不息的不安。
接下来的场景亦是不安,人物自寻没趣、自讨苦吃,且狂妄自大,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怎么啦?
他亦不知道他自己怎么啦:焦躁、烦躁、急躁、火燥——哗啦啦的大雨都似乎被他点燃了。
基本上没有情节。
故事就囿在一幢房子里,主要人物是警察和疑犯,矛盾是疑犯为什么在黑夜的大雨里面奔跑且不带身份证。
没有正面冲突,即便有蛛丝马迹,也需要有突破“莫须有”的勇气去求证。
但是——
对白非常之精彩。词语的、表达的陷阱一个接着一个,马脚似乎正越露越多。不过
再多的马脚好像都是揣测,与证据无关。
铁证如山。
孙悟空在五指山下奈若何!
观者唯有长叹:怎么逃得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故事遂暂告一个段落。再开始时须等得唐僧出场了。
这个惊悚片再没有人出场了。
人物,一开始全部都入席了。
矛盾,一开始就都一一抖落了。
那些话锋、机锋,便是情节咯?听完了他们扯淡,惊悚便会圆满咯?
话语咀嚼着情节,人物在交锋中令人困惑。
闪电划亮天地,孤零零的城堡苍白得没有未来。
疑惑着:可是K?可是卡夫卡?
试图在语言中求证,简直白搭。
语言是世界上最扑朔迷离、模棱两可的迷宫。
在“是”与“非”外语言衍生出无限多姿多彩的可能。
我放弃了求证。
我承认:没有看懂。
我准备着问碟的主人:什么意思?尽管波兰斯基名气那么大那么大,尽管那些语言的交锋如此刀光剑影,我还是不明白,疑犯为什么就忽然说离开就离开了呢?
今天。我查了,问了。然后
懂了。
但是,既然不惊悚,为什么要叫“惊悚片”呢?
虽然、的确心惊了,却惊得合情合理,惊而不悚。不可思议的才会“悚”。 (这里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013-对电影《幽国车站》的一句话影评
看之前并没意识到这竟然会是托纳多雷的作品。全片几乎只发生在一间房间内,由两个人的对白支撑起来的,没耐心的人可能会看不下去,虽然有些话痨片我也无法忍受,但是本片的节奏把握的很好,镜头和配乐的配合不会让人觉得很闷,而随着两个人对话的进展,真相也一点点揭示出来,虽然看完之后头脑中还是有些雾水,不过还是很佩服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这里
 
003-关于"存在主义"
简介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的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这里)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这里)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这里)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存在主义文学与荒诞文学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谈到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沉沦的最深刻反思,一定要谈及的,就是「存在文学」这一重要领域。因为存在文学已不在刻画个别的人物情境,而是陈述着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读者也因此无法置身事外,观赏别人的喜剧与悲剧,读者会从存在文学的哲学性文辞中,看见所有时代中人,包括自己的苦痛焦虑与绝望.... 存在文学的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除了走象征神秘的意识流以外,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存在文学小说故事性却不强,或者是故事可以陈述,却不容易马上掌握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连,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   譬如卡夫卡于1919年出版的《变形记》,说的是一个人变成虫的故事。若强要做文学性解读,或强要讲述情节、人物与对白,会觉得《变形记》简直荒诞到极点。   《变形记》是说一个人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条大虫。他全家的生计全掌握在他的手上,因此变成虫后,他有很几天还一直担心父母与妹妹的生活,期待着赶快回返成人。他的家人中,除了妹妹以外,全都害怕他,因此把他关在房中不让他出来,由妹妹负责天天喂食。渐渐地,他过去一切的生活习惯全都消失不见,他真的变成虫,喜欢阴暗的角落,喜欢吃虫爱吃的食物,唯一没改变的是他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成为他的悲剧。有一次,妹妹在拉小提琴-----妹妹的小提琴,是他过去辛苦上班供应的-----他一时激动,想回返过去与家人相聚聆听的时光,恰好家人又忘了把门锁上,因此他不知不觉地爬了出来,却造成一场大大的骚动不安,客人惊惶奔逃,家人匆匆把他赶进去。当夜,那最不怕他的妹妹也说要抛弃那条虫,说:“万一这虫从头到尾都不是哥哥呢?”虫听到了,就在第二天,虫死了。   《变形记》这故事很明显的根本不是现实生活会发生的事件,它不只是文学,也是哲学,它是在表达一种致命的疏离,这疏离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政治社会的架构底下,不管是极度商业物化,或极权社会,甚或是类似精神分裂脱离现实的疏离…。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生存状态中所呈现的疏离,来解读人变成虫的故事,因而与《变形记》此一文学作品产生情境的关连。(这里)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他的《审判》、《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可以说是荒诞小说的代表。30、4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恶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这里)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存在主义文学最初是作为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象阐述而出现的,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其基本主题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在特定的虚构的境遇在表现人物,展开情节,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其本质。注重介入生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如同实地拍摄一样地展示生活内容、集美丑于一身。加强戏剧冲突,尤其注重表现人在选择与存在二者之间的痛苦的心理冲突。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意味深远,成为阐述问题的核心所在。存在主义思潮流派,对后现代主义其他文学流派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里)

 
004-关于导演吉赛贝·托纳雷(朱塞佩 托尔那托雷)/Giuseppe Tornatore
 

朱賽貝·托納多雷(英语:Giuseppe Tornatore),1956年5月27日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意大利导演,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奖者。

生平
吉赛贝·托纳多雷早年从事摄影工作,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得奖,曾任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1982年在意大利萨莱诺影展中曾以长篇纪录片得奖。1985年编导首部剧情片《被称为教授的男人》,此后电影作品几乎都由自己编剧。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5年39岁时编导的《新天堂星探》,荣获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及威尼斯影展评审团特别奖;1998年编导的史诗巨作《海上钢琴师》(即《星光伴我飞》),获得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2000年44岁编导了《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即《真爱伴我行》)。其中《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被合称为托纳多雷的“三部曲”。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是托纳多雷作品的一大特点。托纳多雷的影片数量并不多,影片的背景往往是他的故乡西西里岛,题材亦常偏好于少年的梦想或老年的回忆,[2]但几乎每部都是精心锤炼的作品。托纳多雷的许多电影音乐都是与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合作的,《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的原声音乐也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

(更多介绍请见本站意大利导演专页 >>>>)
吉赛贝·托纳托雷(朱塞佩 托尔那托雷)/Giuseppe Tornatore
 
005-关于本片主要演员
001-杰拉德·德帕迪约 Gerard Depardieu
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国宝级演员,拍片超过一百部,在多个影展获影帝号。1996年获得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位勋章”。并无俊俏的外表,但成为欧洲最多产的电影明星。擅长各种电影类型,表演饱满,具深厚的爆发力。出身贫寒,从小涉足犯罪世界,被一个在戏剧学院就读的朋友偶然拉进演艺圈。曾经历一场车祸和一次飞机相撞事件,并且做过心脏手术,但依然保持超人般的工作效率。每年都有数部作品推出,其中不乏大量佳作
杰拉德·德帕迪约 Gerard Depardieu
中文名: 杰拉尔·德帕迪约   英文名: Gérard Depardieu
其他译名:谢勒·狄柏度、热拉尔·德帕迪约、杰哈德尼狄厄、杰拉德·德帕蒂约
性 别: 男   国 籍:法国   生 日:1948-12-27   角 色:导演、演员
   
身高1.80米的德帕尔迪约曾经是一个失足少年,整日在大街上游逛。后来,他参加了一个名为"火车站咖啡馆"的剧团的巡回演出,同帕特瑞克·德瓦尔和一个艺名为"喵喵"的演员合作,从而走上了演艺的道路。杰拉尔·德帕尔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可谓当今法国最具实力的男影星之一。不管是他演的历史剧还是喜剧,都能吸引来各个阶层的观众为他拍手叫好。1996年, 德帕尔迪约终于作为一名硕果累累的演艺界巨星获得了由法国政府颁发、代表法国最高荣誉的"骑士勋位勋章"。杰拉尔·德帕尔迪约的妻子是伊丽莎白·德帕尔迪约,两人曾在电影《Jean de Florette》中合作。他们拥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纪尧姆·德帕尔迪约也是一名演员。   德帕迪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第一电影男主角,迄今为止共出演过150多部电影,其中包括著名的《恋恋山城》和让他赢得奥斯卡奖提名的《大鼻子情圣》。而有意思的是,他曾在第53届戛纳电影节开幕片《欲望巴黎》中扮演17世纪的厨师瓦特尔,传说这位极其看重名誉的厨师因为路易十四要来吃晚饭,而做菜用的鱼送来晚了而自杀。(早报记者余奇编译)作为一名闻名世界的法国影星,德帕迪约的名字对中国广大影迷来说并不陌生。他在《最后一班地铁》和《难兄难弟》等经典名片中的出色表演,给无数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日的德帕迪约在自己的演员生涯中已如日中天,在生活的舞台上光彩夺目。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人们竞相议论的话题。许多人对他的过去充满好奇,但德帕迪约从不随便同人谈及自己的过去。所以真正了解他过去的人寥寥无几,可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德帕迪约首次向外界透露了他的全部奋斗史 (更多请见这里 ,这里 )
演员作品
另一个大仲马 L'autre Dumas (2010)
贝拉米犯罪事件簿 Inspector Bellamy (2009)
钻石13 Diamond13 (2009) 杰拉尔·德帕迪约
头号公敌L'ennemi public n°1(2008)   
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 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 (2008)   
玫瑰人生 La Vie En Rose(2007)   
当我是个歌手时 Quand j'étais chanteur (2006)   
求偶二人组 Je préfère qu'on reste amis (2005)   
爱我多深 Combien tu gagnes? (2005)   
最后的假日 Last Holiday (2005)   
布杜 Boudu (2005)   Nouvelle-France (2004)   
"La Femme Musketeer" (2004)   
森林鲁滨逊 RRRrrrr!!! (2004)   
Temps qui changent, Les (2004)   
圣安东尼奥 San Antonio (2004)   
警界争雄 36 Quai des Orfèvres (2004)   
黑道追杀令 Crime Spree (2003)   
请你闭嘴(你丫闭嘴) Tais-toi! (2003)   
沉默的条约 Pacte du silence, Le (2003)   
魅影危程 City of Ghosts (2003)   
一路顺风 Bon voyage (2003)   
拿破仑 Napoleon (2002)   
爱你的父亲 Aime ton père (2002)   
美丽新世界2:埃及任务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2002)   
陌生人之间 Between Strangers (2002)   
我是蒂娜 I Am Dina (2002)   
完美女人 CQ (2002)   
夺面解码 Vidocq (2001)   
Concorrenza sleale (2001)   
下岗风波 The Closet (2001)   
欲望巴黎 Vatel (2000)   
悲惨世界 Misérables, Les (2000)   
异国寻母 Mirka (2000)   
102斑点狗 102 Dalmatians (2000)   
美丽新世界 Astérix et Obélix contre César (1999)   
Un pont entre deux rives (1999)   
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 Balzac (1999)   
宾伯地 Bimboland (1998)   
铁面王子 Man in the Iron Mask, The (1998)   
基督山伯爵 1998年
代媾 Unhook the Stars (1996)   
Plus beau métier du monde, Le (1996)   
哈姆雷特 Hamlet (1996)   
妈咪也疯狂 Bogus (1996)   The Secret Agent (1996)   
天使保镖 Anges gardiens, Les (1995)   
难为了爸爸 Garçu, Le (1995)   
爱丽莎的情人 Elisa (1995)   
幽国车站 Pura formalità, Una (1994)   
Colonel Chabert, Le (1994)   
悲哀于我 Hélas pour moi (1993)   
萌芽 Germinal (1993)   
哥伦布传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1992)   
Mon père, ce héros. (1991)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1991)   
绿卡 Green Card (1990)   
大鼻子情圣 Cyrano de Bergerac (1990)   
Uranus (1990)   
爱的过火 Trop belle pour toi (1989)   
I Want to Go Home (1989)   
Drôle d'endroit pour une rencontre (1988)   
罗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1988)   
撒旦阳光下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   
恋恋山城 Jean de Florette (1986)   
晚礼服 Tenue de soirée (1986)   
难兄难弟/灾祸连连Fugitifs, Les (1986)   
别说你懂得女人 Une femme ou deux (1985)   
警察 Police (1985)   
沙岗堡 Fort Saganne (1984)   
Danton (1983)   
冷月迷情 Lune dans le caniveau, La (1983)   
从马丁战争中归来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Le (1982)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Loulou (1980)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我的美国舅舅 Mon oncle d'Amérique (1980)   
巴菲特.弗依德 Buffet froid (1979)   
Ingorgo - Una storia impossibile, L' (1979)   
掏出你的手帕 Préparez vos mouchoirs (1978)   
猴子再见 Bye Bye Monkey (1978)   Sucre, Le (1978)   
告诉他我爱他 Dites-lui que je l'aime (1977)   
Le Camion (1977)   Je t'aime moi non plus (1976)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巴洛可 Barocco (1976)   
最后的女人 Dernière femme, La (1976)   
七次判处死刑 Sept morts sur ordonnance (1975)   
远行他方 Valseuses, Les (1974)
002-罗曼·雷蒙德·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
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在侨居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1960年3月,波兰斯基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毕业,带着一部新拍摄的短故事片。他来到了他的出生地--法国巴黎,在这里,他的作品引起了欧洲电影界的注意。回国后,他拍摄了使他多次获得电影节大奖并名噪世界影坛的影片《水中刀》。2009年9月27日,瑞士苏黎世电影节组委会宣布,因美国发出的为期31年的通缉令,而逮捕波兰斯基。波兰斯基本人去年委托其律师向美国法院提出免罪申请,要求重新审视当时的判案过程。2010年7月瑞士司法部宣布,由于美国拒绝提供当年起诉波兰斯基时检方的机密供词,所以决定不会引渡他回美国。2010年7月12日波兰斯基重获自由。(更多请见这里
罗曼·雷蒙德·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
中文名: 罗曼·雷蒙德·波兰斯基
外文名: Roman Raymond Polański
别名: 罗曼·波兰斯基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波兰
出生日期: 1933年8月18日
职业: 导演
毕业院校: 波兰国家电影学校
主要成就: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代表作品: 《唐人街》;《苦月亮》;《第九道门》;《钢琴家》
 
中文名: 罗曼·波兰斯基
英文名: Roman Polanski
性 别: 男
生 日: 1933-08-18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导演作品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2005)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
不道德的审判 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
钥匙孔的爱 Bitter Moon (1992)
惊狂记 Frantic (1988)
海盗夺金冠 Pirates (1986)
苔丝 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Tragedy of Macbeth, The (1971)
魔鬼圣婴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师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荒岛惊魂 Cul-de-sac (1966)
冷血惊魂 Repulsion (1965)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 Les (1964)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两个男人与衣柜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Lampa (1959)
Usmiech zebiczny (1957)
Rower (1955)

演员作品

复仇 Zemsta (2002)
幽国车站 Pura formalità, Una (1994)
飞越北极星 Back in the U.S.S.R (1992)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Afternoon of a Champion (1975)
天师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两个男人与衣柜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Rower (1955)

编剧作品

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
钥匙孔的爱 Bitter Moon (1992)
惊狂记 Frantic (1988)
海盗夺金冠 Pirates (1986)
苔丝 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Bateau sur l'herbe, Le (1971)
魔鬼圣婴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师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荒岛惊魂 Cul-de-sac (1966)
冷血惊魂 Repulsion (1965)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 Les (1964)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两个男人与衣柜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003-乔万尼 莫里康内/Giovanni Morricone
乔万尼 莫里康内( Giovanni Morricone )
乔万尼 莫里康内( Giovanni Morricone ) 是埃尼奥 莫里康内最小的儿子.他现在居住在纽约,他的职业包括导演,制片人还有演员等等(见IMDB介绍),他曾作为助理导演和演员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乔万尼 莫里康内( Giovanni Morricone ) 是埃尼奥 莫里康内最小的儿子.他现在居住在纽约,他的职业包括导演,制片人还有演员等等(见IMDB介绍),他曾作为助理导演和演员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IMDB资料: Filmography 全部影片目录

Director 导演 (2 titles)
2003 Al cuore si comanda (内心控制)
2003 Arena concerto: la musica per il cinema (video) (竞技场电影音乐会)

Producer 制片人 (2 titles)
1999 Gofer (short) (producer) (戈弗尔 14 min 短片)
1998 Packing for Two (short) (producer) (两种包装 短片)

Actor 演员 (1 title)
1994 Una pura formalità (幽国车站)

Second Unit Director or Assistant Director 第二单位导演和助理导演 (1 title)
1994 Una pura formalità (assistant director) (幽国车站 助理导演)

Thanks 鸣谢 (1 title)
2003 Capturing the Friedmans (documentary) (special thanks) (捕获弗里德曼 纪录片 特别鸣谢)



 
 
006-此电影的原声音乐
幽国车站/Una pura formalità / A pure formality (See here)
No.
Name EN/IT/CN (Longth)
Listen
Note
001
Breathlessly/A perdifiato/气喘吁吁 (02:59)
 
002
Remembering/Ricordare/回忆 (04:09)
Andrea & Ennio Morricone/G. Tornatore/Pascal Quignard; sung by: Gerard Depardieu 安德列和埃尼奥 莫里康内作曲,德帕迪约演唱
003
The palace of nine frontiers/Il palazzo delle nove frontiere/九国宫殿 (03:25)
 
004
The bum/Il barbone/游民 (03:38)
 
005
A troublesome clue/Ingombrante indizio/棘手的线索 (02:10)
 
006
Waiting for the police inspector/Aspettando il Commissario/等待警长 (01:07)
 
007
In search of onoff/Alla ricera di Onoff/调查奥诺夫 (02:42)
 
008
An odd diary (timing mismatch)/Diario bizzarro/一个奇怪的日记(时间不匹配)(02:51)
 
009
Photos/Fotografie/照片 (01:17)
 
010
Mosaic/Mosaico/马赛克 (01:06)
 
011
Leonardo da vinci/列奥纳多·达·芬奇 (03:09)
 
012
Contradictions/Contraddizioni/矛盾 (02:17)
 
013
The trap and the mouse/La trappola e il topo/圈套和老鼠 (01:24)
 
014
Escape from onoff/Fuga da Onoff/奥诺夫逃离 (01:33)
 
015
Bloodstains/Macchie di sangue/血迹 (02:36)
 
016
After the nightmare/Dopo l'incubo/恶梦之后 (01:02)
 
017
A mere memory lapse/Un banale vuoto di memoria/单纯的失忆 (01:58)
 
018
Repressed memories/Rimozioni/被压抑的回忆 (01:55)
 
019
Revelation/Rivelazione/启示 (01:42)
 
020
A night in february/Notte in febbraio/二月的夜晚 (02:11)
 
021
To obliterate the past/Effacer le passe/忘掉往事 (04:10)
Andrea & Ennio Morricone/G. Tornatore/Pascal Quignard; sung by: Gerard Depardieu 安德列和埃尼奥 莫里康内作曲,德帕迪约演唱
幽国车站歌词-1 (取自电影字幕 01:11:44-01:12:24)
幽国车站Sony Classical SK 52504
 
Sony Classical SK 52504
Original Release Title
Pure Formality, A
Country Austria
Format CD
Release Date 1994
UPN 5-099705-250426
幽国车站Sony Classical SK 67166
Sony Classical SK 67166
Country United States
Format CD
Release Date 1994
UPN 0-7464-67166-2-5
English
译文(志愿者王敏)
Remember, to remember...
It's so easy to look back,
old memories trapped in amber,
pain and sorrow tingled with black,
everything in amber,
everything in amber.
We must learn how to forget,
A much harder thing to do,
we must go on without regret,
Wipe clean the slate
and start anew.
Erase the past and look ahead...

记得,要记得....
人们通常很容易追忆,
古老的记忆储存在琥珀中
痛苦和悲伤被黑暗刺痛
所有的事情存在琥珀里
所有的事情存在琥珀里
我们必须学会怎么去忘记
去作一件更难的事
我们必须无悔的活下去
擦除旧事
然后重新开始
擦除往事向前看....

 
幽国车站歌词-2(这里
English
译文(由本站)
The wind brings the news that the new one arrives
The night she'd a tear driven to despair
The fate does not belong to him anymore
He must take part in spectacle the nature prepared
风说斯人将临
那夜她流下失望的泪
命运将不再属于他
他必须展示天性
   
Life, it is nothing but a clean
Blotted out and patient sheet
What a great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who holds the pen
Reminiscences of youth
Closed in the old photographs
Testimony of reality
Writing it down is a pure formality

生命,空虚而清白
被玷污而染病
一个崇高的职责
对于持笔的人
回顾青春
定格在老照片上的
真实的记录
写在幽国车站里
   
I can see him sitting at the table
In manners and gestures he behaved so exquisite
I'll never forget the words he said
"The world you brought to life I often visit"
我看到坐在桌旁的他
举止如此高雅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说的话
"我常拜访你所生活的世界"
   
The darkness came
Scenes before my eyes
Now I know
Where the truth lies.
黑暗来到
我的眼前
现在我知道
哪里是真实的谎言
   
I close my eyes I can feel no pain
The sound of blast echoes in my head
His face with a worried frown
I can see myself lying on the ground
闭上眼睛我不再痛苦
爆炸声在我的头上回响
他的脸愁眉不展
我看到我自己躺在地上
   
Life, it is nothing but a clean
Blotted out and patient sheet
What a great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who holds the pen
Reminiscences of youth
Closed in the old photographs
Testimony of reality
Writing it down is a pure formality
生命,空虚而清白
被玷污而染病
一个崇高的职责
对于持笔的人
回顾青春
定格在老照片上的
真实的记录
写在幽国车站里
   
007-电影播放及下载
"幽国车站"电影在线播放 105'03" (本站上传土豆网)
在2011.6.18-7.18期间本站为VIP会员提供以下文件的下载
"幽国车站"电影文件(内嵌中英字幕) 700 Kbps WMV格式 591M 105'03"
下载地址请见2011.6.18.本站对VIP会员发出的电子邮件
2023编者注:此电影在阅读资源库B区提供
 
008-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无以倒流
笔者编后的话
 
就像"教会","摩西传"等等电影一样,笔者是由于莫里康内杰出的音乐所吸引而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而且前不久,比利时的"CaiMai"网站站长,我的老朋友Didier先生,还专们向我寻求这部影片,因此它就更加引起了我的兴趣.最近在志愿者朋友王敏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它的中文字幕翻译,使得我们终于可以一睹影片的风采,并更深刻地了解那首著名的音乐的深刻含意.
不过,当我第一次耐心地看完这部被中国观众所喜爱的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所导演的这部影片之后,我的感受却是疑惑,不解,还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感.如果不是莫里康内谱出的音乐的触动,说真地,我一下子还弄不清这位为中国观众所普遍喜爱的著名导演托纳托雷通过这部影片想带给大家的是什么?
和托纳托雷导演的"天堂电影院","天伦之旅","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人文性质的影片截然不同,这部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双人对话上,虽然两位著名演员德帕迪约和波兰斯基的演技高超,对白话语的艺术性也令人称道,但故事的情节十分零乱,而不时插入的闪廻镜头又非常急速,如果不是事先对电影情节有较多的了解,对人物的对话有灵敏的反应,对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和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的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是很难理解这部电影的.
幸好,伟大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在校核字幕,查阅网页资料,反复观看电影,寻求文艺理论解释的基础上,笔者终于对这部电影得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愿意把它们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1.故事主要情节: 电影是以一位著名作家奥诺夫死后的亡灵在雨夜旷野中被警察拘留,而后通过警长和作家对话,审讯的过程而逐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作家断断续续,前后不断矛盾的含混回忆,我们大致可以整理出一个作家个人历史的轮廓:作家自小在孤儿院长大,由于他的生日和天主教传说中的圣布莱斯(Saint Blaise,传说中的十四救使之一,克喉疾、保护家畜.见这里这里))是2月3日同一天,因而被取名布莱斯 菲伯路里(Blaise February, February即二月).在他成长的年代里,他遇到一个怪才,流浪汉弗宾.是弗宾为他取了一个好名子奥诺夫(Onoof,另一种意译为关开),并引导他成为一个作家和走上成名之路.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没有子女.之后过着独身生活,中间也不乏一些浪漫..在出版了大量名著之后,他又花了三年時間破译了他的那位老友,已故的怪异流浪汉弗宾给他留下的九本密码式的笔记,并以"九界宫殿"的名字出版了这部小說.他認為這是自己的顛峰之作。在此后的六年里,他下决心从公众生活中引退,跟女友保拉在一个乡村农场里過著隱居式的生活,藝術家的特殊性格令他感覺自己进入了一种可怕的文思干涸期,他再也寫不出比這更好的作品,偶而寫一些什麼,第二天却又把它撕掉.他逐渐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面对一片空白的稿纸,他感带一种恐惧.酒精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他对警长是这样说的:"我鄙视我的灵魂,鄙视所有的我以前的作品.当我创作的时候,我就像在喝酒一样.我写作,只是为了不去喝酒..."最后,当保拉和一个他称之为难以忍受的朋友(Insufferable friends)希望他离开农场回家的时侯(从他的前后语言推论,这当中还有一个文化部长邀请他开会的情节).他支走了她们,留下了遗书后开枪自尽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2.怪异的电影艺术: 这部电影,IMDB将其分类为犯罪 惊怵(Genres: Crime, Thriller).不过.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笔者得到的却不是这种感觉.就犯罪而言,自杀和犯罪是难以等同的.就惊怵而言,除了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枪口对准观众的枪声之外,很难产生惊怵的感受.可能多数观众会和笔者一样,更多的是怪异,迷惑和不解.说它怪异,是因为故事采用了死者灵魂出窍的形式来追述作家的生平.但这一类故事在中国的聊斋故事及其改编的许多电影,美国故事片"人鬼情未了",以及同为莫里康内配乐的电影"美梦成真/飞越来生缘","大师和玛格丽特"等等电影中并不鲜见,导演用这样的手段来描绘一个并无多少噱头的作家自杀故事以能吸引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但令笔者感到迷惑不解的则是这位作者的自杀原因和动机,以及导演通过这部影片想要在观众中产生的效果.
自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悲剧."蝼蚁尚且贪生",对于一个有头脑,有思维的正常人而言,除去人生出现重大变故,已经确无出路可走,或者由于极大的痛苦而生不如死,一般是不会选择自杀的.而在本剧中,一位十分出名的作家,(从警长到普通警员在听到"奥诺夫"这个名字时的神情来看,奥诺夫这个名字至少相当于矛盾,巴金等名字对于当代中国人)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生活无忧,受人敬爱(包括警长在内的他的无数粉丝,在影片中已有交待的他的几任妻子和女友,以及作者在警局多次提到的他将要参加文化部长的会议等等情节),只是由于进入文思干涸期,几年写不出来东西而举枪自杀,这样的逻辑,除非是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在电影中从未提及)是很难使人认同的.人们在疑惑之余不仅要问,托纳托雷这位大名顶顶的导演兼本剧的编剧之一,通过这部电影想要带给观众的是什么呢?!尽管有电影评论家指出:"(这部电影)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这是西方精神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启示。"可惜就笔者的这点水平而言,读过这些评论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它的头脑.
3.了解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流派: 带着这样的问题,偱着电影评论家的一些指点,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在网上搜寻有关"存在主义"的文章论述,以求能更深入地弄懂这位大导演影片的内藏玄机.尽管此类文章大多玄虚难懂,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消化,但至少还是增加了不少知识,开扩了一些眼界.从而对此片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理论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正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讲的是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原则,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一样,存在主义的出现同样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最初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一战中战败后的德国,而后发展于四五十年代被纳粹占领下的法国,在五六十年代到达其顶峰之后开始衰落并逐渐沉寂.它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忧虑、烦恼、恐惧,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们迫切需要有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苦闷,异化的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它的最主要理论是“存在先于本质”.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这个"存在"不是我们常说的客观存在,而是指人的非理性的主观意识的存在.也就是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者认为:正是因为人有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这才能证明他的存在.而动物因为没有主观意识,所以它只能说是"有",而不能说是存在.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不必受社会,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的约束,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信仰,他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主要理论家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但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萨特宣称“他人是(我的个人自由的)地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现代哲学之父 勒奈·笛卡尔 (法国 1596-1650 Rene Descartes)
现代哲学之父 勒奈·笛卡尔 (法国 1596-1650 Rene Descartes)
当然,存在主义作为一门哲学还有很深刻的内涵,而且它的派别,门类也十分繁杂,各有特色,以至于有人形容有一个存在主义者就有一种存在主义.好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哲学家,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它,上面这些哲学语言对于刚刚接触它的普通人来讲还是有点深奥绕口.如果要再简化一点,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翻译为以下的语言:存在主义认为作为一个人,不同于动物的是他应该有独立的思想,这样他才有别于动物(动物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存在先于本质”,"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提倡个人的个性和绝对自由,个人的行为不必顾及各种历史的,宗教的,信仰的,社会的束缚而应该自由发展,只要你不惹翻了别人就行("他人是地狱".惹翻了别人弄不好会使自己下地狱.看来既使是提倡个人一切自由的人,也知道这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由于大家都要自由,所以就会互相矛盾,不断地冲突,因而人生下来注定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痛苦,才促使人们去思考,去"存在",才有光明和快乐.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文学渐渐演变为"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等形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它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存在主义文学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往往是是消极的.改革开放以来,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股萨特热,这些文学理念,为中国新时期文艺提供了理论资源,丰富了人们对文学观念的理解和探索;但在不少年轻人中间受其影响,对传统价值和信仰产生动摇、迷茫,以致出现精神空虚。“存在就是合理的”,“理想太空虚,存在才可靠”等思想,也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作用.

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大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存在文学小说故事性却不强,或者是故事可以陈述,却不容易马上掌握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连,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而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荒诞派戏剧则接受了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的总体内容,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意识形态.它和存在主义文学剧本的区别在于,它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

存在主义文学
好,我们暂且就读这些吧.对于我们研读这部影片来说,这些理论也够了.从上面这些论述中,已不难看出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表现形式对这部电影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1. 人物的特点不必典型化,逻辑化.存在主义思维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根源.存在主义强调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由地按照其个性选泽自己的行为.奥诺夫虽然身为著名的作家,但影片在他断断续续的回忆和对话中,也早已描述了他的"存在"特色: 从幼年孤儿院到中年与世隔绝生活的孤独,虽然经历过人生的拼博和辉煌,但在进入文思干涸期以后,对创作生活产生的恐惧,对个人灵魂的自我鄙视等等悲观阴暗情绪,也早已为他个人行的演绎作了铺垫.存在主义者的一大特点,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见前面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也许奥诺夫早就明白了那句存在主义名言:“存在”就等于“不存在”.个人的才智,生活的富有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而以个人的非理性意识为中心的人生观所造成的极度精神苦闷则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所以,托纳托雷在剧本中最后设定他自杀的结局,这也许是为了充分体现存在主义哲学造就出人生悲剧的现实之举.如果笔者能够有幸言中这位大导演的所思所想,那么这部影片应该说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再说,这种个别事件在大千世界中也许真有其人,观众不应苛求.而应该通过这些极具个性的特别事件去探讨其真正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也许这是这位大导演要说的话吧.

2. 怪诞、模糊、病态的人物,若有若无,背离常理的剧情,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等。这种荒诞派戏剧的常用手法在电影中时有显现,因此,中国观众对此也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懂得,在当今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流派,而且它的影响还不小.作为当代意大利电影的名导采用这种艺术形式也是不足为奇的

3.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在电影中,对于奥诺夫这个人物,托纳托雷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褒贬倾向,而是通过电影中的各种情节,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这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弄清电影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中国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在仔细地观察电影的情节之后,有几处内容是值得注意的:

3-1 电影中几次谈及奥诺夫的原名是布莱斯 菲伯路里(Blaise February),而且说明了其中的布莱斯是因为他的生日和那位著名的天主教传说中的喉疾和家畜救使布莱斯的生日是同一天2月3日,菲伯路里则是指二月February.无独有偶,笔者在查阅存在主义的先驱,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资料时,却也发现了同样的现实情节.据这里的一段资料介绍说,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说:“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托纳托雷在这部电影中为其主人公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恐怕对于熟悉尼采的西方观众而言,不能不说是导演给观众的一个明确暗示,此电影以及它的主人公是和存在主义的鼻祖有某种关联的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尼采(德国 1844-1900)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尼采(德国 1844-1900)
3-2 奥诺夫在警局的整个审讯过程在电影中被分成四段: 第一段从他在雨夜中被带回警局后不久他被确认了著名作家奥诺夫的身份,这一段(0-26')总的来说他受到的是礼遇,奥诺夫的态度是桀骜不训的;第二段(26'-44')是从他在浴室发现衬衣上的血迹并企图掩盖以后,他受到警员和警长的怀疑并不得不开始接受讯问;第三段(44'-63')是奥诺夫借停电和大雨之机打倒了警员并越窗逃跑被抓回重新开始审讯,这时他和警长之间已经出现了敌对气氛,奥诺夫甚至用沉默的方式来戏弄警长.最后一段(63'-终了)则是奥诺夫的顽抗态度气恼了警长,因而吃到了苦头也开始清醒,他自已问自己:“杀了人而且不记得,这是合理的吗?”并且唱起了那首著名的主题曲:“Remember, to remember...”此后他开始配合警长,逐步回忆出他的真实的一生,直到警长拿出他自己写的遗书确认了自杀情节并获得向幽国继续前行的自由。在这整个情节中有几段对话是值得注意的,在对话中警长多次提醒奥诺夫,现实不同于作家的虚构,必须尊重现实,服从现实,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奥诺夫最后吃的苦头还真不轻,几名老警察对他施加的暴力连那位年轻的书记员也看不下去了)警长是这样说的(00:39):“听我说,奥诺夫先生,如果你在你的小说或者诗歌中自相矛盾那没事。但是如果你在一间谋杀案中自相矛盾,那就有点...”“我们改变了态度,奥诺夫,没有人能戏弄我!”这些对话明示了存在主义者的个人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也验证了存在主义者自己宣示和承认的那句名言:“他人是地狱”。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又和荒诞派戏剧有明显的区别
3-3 在影片最后当作家被允许给他的女友保拉打电话时(01:37:25),当奥诺夫对保拉说:“对不起,我做了些事情...做了些可怕的事情。你为什么听不见我说什么!”之后,由奥诺夫咀里所复述的保拉甩出的一句话"愚蠢的玩笑!(A stupid joke)",此话虽然不轻不重,但至少已能表明导演早已经预料到对于奥诺夫不尽情理的所作所为,正常的观众们此时的所思所想和应有的反应了.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可以再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这部影片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把过去所熟悉的托纳托雷作品比作"下里巴人"的话,那不妨称其这部作品为"阳春白雪".托纳托雷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来拍这样一部富含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新作,又请来了德帕迪约,波兰斯基,莫里康内这样的大名人来助阵,恐怕还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如果笔者的拙见多少能猜出托纳托雷这位名导的一些匠心,那么这部影片仍然还是有它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尽管在目前普通大众看了会有些非议,但它至少会引起影评家,艺术家,哲学家,理论家...等等一类"大家"的兴趣,既使不能普渡众生,但它至少能展示出导演的不凡身手,并会在世界百年电影艺术大雅之堂的争奇斗艳里留下其令人难忘的一笔.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当观众欣赏水平有了普遍提高,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影片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时,将会有更多的观众喜爱上这部电影,历史也将对其会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4.关于电影译名: 这部意法合拍的电影原名"pura formalita (意文),法文是"Une pure formalité",两者的原意都是"纯属形式(程序)",因此有的中文译为"例行公事",略带了一些艺术品味.其它国家如如美,德,西,葡,俄,希腊,瑞典,巴西等大都也按此字面翻译.只有芬兰改成了"Keskiyon totuus" (午夜的真相).不过在中国最流行的还是译为"幽国车站".笔者一时还搞不清它源自哪里,根据过去的经验多是来自港台."幽国"二字,古文中所用不多,仅在《礼记·礼运》中有:“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一段可考的文字.根据唐代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段话是讲:“国之君臣,秖闻今日祝嘏之辞,不知古礼旧説,当是君臣俱闇。故云是谓幽国。”(这里).在这里,幽国是指国家没有明君良臣,不懂历史,政治昏暗的意思,并非指某国某地.在中国历史中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幽国",只有汉唐时期的"幽州",在今河北蓟县一带.在某些文学著作中有时可见"幽国"之说,多指边塞一些不知名的小国,不成广泛的流传.因此,我们还是从其字义和电影自身去寻找合理的解释."幽"者,辞典释意之一为指"阴间",如"幽灵","幽冥"等.而在电影中有两段场景是与这个题目有关的:一是在第三段审讯中(00:50),警长对奥诺夫说:"...只能说你说了一大堆废话!开始你说你一个人来这的,你的经纪人过来看你,然后你把她送到了车站.大概在五点到五点半.然后你想了一下,说你和你妻子一起来的,你前妻,最后说你前妻就是你经纪人,只是你没有去车站接她,他自己过来的,从车站过来的.奥诺夫先生,在那个车站...在那个车站,根本没有一辆该死的火车,在这停靠过该死的一分钟,自从你来到你的农场后.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火车站!根本没有!";另一段是在第四段审讯的间歇中(01:07),奥诺夫在睡梦中说了一段梦话:"保拉,给我一杯咖啡可以吗?我做了个噩梦,一个十分可怕的噩梦,我梦见我杀了我的编辑,拿回我的手稿,我一直跑一直跑就跑到你这里了.但是你的房子变成了警察局.里面有个奇怪的警长,他记住了我所有的书并且能背诵出来...."这两段场景,似乎都可以演绎出"幽国车站"这个名字:其一是奥诺夫编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车站;其二是警察局就是他奔向幽国途中必经的一个车站.这第二点,倒是和影片的原名"纯属形式/例行公事"更相吻合.那就是说,以达芬奇自称的那位警长为首的这个警局,是所有奔向幽国的人所必经的"车站",而且每个人到来之后都会先享受到老园丁送上的一杯热牛奶,然后再继续进行那里的"例行公事"-对亡灵的审问和他的人生回顾.不论怎样说,这个名字还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没有对此片的深刻理解,恐怕是起不出这样一个好名字的
孔颖达(574-648)——盛世鸿儒
孔颖达(574-648)——盛世鸿儒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5. 关于主题音乐 由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儿子安德列 莫里康内共同谱曲的这段音乐,是一段很优美儒雅的音乐,听了之后就很难忘记.我大概在七八年以前就听过它的旋律了,留下了一个印象,但还不知道它是那部电影的音乐.一直到2005年,在一次编辑CCTV"艺术人生"的成龙的节目中间,又在CCTV的录像中听到了这段音乐.怀着解疑的心理,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试听,最后终于发现了它原来是这部"幽国车站"电影的主题曲(见此页和下面的一段视频).只是那时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只能从网上的简单介绍中略知一二.不过从那以后,对这首音乐益发喜爱,我把它放在我的随身听中,早晨锻炼之后常常坐在玄武湖的长倚上闭目聆听,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一种音乐疗法,也可谓是人生暮年的攸哉攸哉了.之后我在制作"莫里康内著名音乐入门100首"时,也把它介绍了给大家(见这里的第84首)
CCTV-3 "艺术人生"栏目-"成龙传奇"片断 28"
这首歌的歌词非常难找,只是在一家网站找到了一份英文歌词,已提供在前面并作了翻译.但从译文来看,虽然和电影的情节吻合但并非是电影中所演唱的歌曲.因此在前面将字幕中显示的歌词列出以供大家参考.这段音乐(见上面原声音乐表的002和021)长4分钟,呈现为一个A-B型的两段式结构.开头70秒的引子用提琴奏出了缓慢攸长,略带伤感的旋律,以后又加入黑管音色,渐渐把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不由自主地诱发了人们回忆往昔的心理动因.在A-B衔接的部位,由弹拨音奏出了i-6,6-i(斗-拉,拉-斗)两个简单的音符.这两个音符在这部电影前面的很多乐曲中都反复出现过,在这里它又贯穿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似在轻轻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由影片主角德帕迪约亲自低音演唱的歌词应声而出,"Ricordare,ricordare...."("记住,记住..."意大利语,注意最后一个E字仍要发音),把人们带进了回想无尽往事的遥遥时空.中间弹拨音仍然不断出现,就像一页一页翻过的个人往事,令人心动.这首歌的旋律在电影开始不久(00:05:40)即以口哨声首先出现.在剧中也多次使用.真正的演唱共两次.第一次是在第四段审讯中奥诺夫开始认真地回忆当晚发生的事情时出现的(01:11:21);第二次则已是片尾(01:43:05),在奥诺夫被释放后登车并继续他的幽国之旅时出现的.奥诺夫坐在车上看着渐渐远离的警长,警局,还有那个隔着玻璃向他挥手致意的年轻书记员,脸上流露出一种往事不堪回首,时光无以倒流的复杂难言表情.随着晨曦载曜,车子沿着半阴半阳的山脉向着宁静的山峦深处驶去.人间新的一天周而复始,而已经经凝固了的往事不论是记住还是忘记,都已成为了不可改变的事实."所有的事情存在琥珀里,我们必须学会怎么去忘记,去作一件更难的事.我们必须无悔的活下去.擦除旧事,然后重新开始.擦除往事向前看...".也许这就是托纳托雷想用此片告诉人们的箴言吧!
幽国车站电影场景
 
最后,请收听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演奏的这段曲子 >>>>>>
 
全文完 2011.6.18
2023.10 手机版

Home-mobile
 
主域名 备用域名 邮币卡转让

本站2003年建站 主页 http://morricone.cn 备用域名 http://em.hty66.com 2014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11039856号 © 2015 hw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