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大利电影
李 嘉
意大利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攻陷罗马》(1905)是 F.阿尔伯里尼导演的有着许多群众演员的第一部意大利故事片,它重现了1870年的事件.
吕基·麦几导演的《庞贝城的末日》(1908)标志着意大利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1910年,帕斯特隆纳导演了一部场面极为庞大的影片《特洛伊的陷落》.他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特地制造了城墙和巨大的木马,动员了几百名群众演员,用以陪衬当时被认为最理想的情侣角色玛丽-里奥·塔拉利尼和卡波齐的演出.
1912年,格佐尼导演的《君往何处去》不惜巨资,摄制了各种豪华场面,如罗马的大火,基督徒被喂狮,御花园里的人灯,罗马皇帝的大宴等等.片中暴虐的国王尼禄,以及在浴盆里被割开血管,头戴玫瑰花冠的贝特隆深为观众所欣赏,这部影片到处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1914年,帕斯特罗纳导演的影片《卡比利亚》是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复杂,镜头剪辑极为巧妙.它那种使观众超过时间,空间,恍如置身片中的电影自由表现方法,对以后的格里菲斯也有影响.
《卡比利亚》建造了一些巨大的布景,这些布景是用木板制成,上面涂石膏的相当庞大的建筑物,并用发亮的石膏板模仿镶嵌的地板,这一方法后来成为了好莱坞大肆模仿的对象.
《卡比利亚》在摄影场中最早应用了"移动摄影"的方法,摄影机放在一辆车上,对着布景平行地移动摄影,有时在表现一个全景以后,摄影机又转向主人公,用极接近的距离隔离其他景物来拍摄.
《卡比利亚》还用了人工灯光.以前用来代替阳光的灯光,现在被用于背光摄影和黑白对比的摄影.对真实性的注意在这部摄影场布景和天然外景协调地交替出现的影片中,非常显著.
1914年,尼诺·马尔托格里奥拍摄的《迷失在黑暗中》显示出意大利电影常见的那种现实主义传统.
《迷失在黑暗中》为了同时描写社会上的两个阶级,充分运用了以后被格里菲斯大量使用的对比蒙太奇.故事是在华伦扎公爵富丽堂皇的府第以及乞丐与穷人所聚居的那不勒斯贫民窟里同时展开的.
《迷失在黑暗中》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很有影响.直到今天,它在摄影上的现代性仍令人感到非常惊奇.这部影片不仅是格里菲斯的先驱,同时也是苏联电影大师们,特别是普多夫金的先驱.
从1914年起,浮华剧在意大利的发展超过了大型历史片,由此也开始了电影女明星的时代.
卷入战争,美国,德国电影的兴起,电影明星的巨资片酬,以及大量滥片的出现使意大利电影逐步陷入困境.
法西斯进军罗马更给予处在临危境地的意大利电影以致命的打击,在此后二十多年中,全世界的银幕上几乎再也看不到曾经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意大利影片.
新现实主义之前
勃拉塞蒂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为数不多的意大利导演,主要作品有:
《尼禄》(1930)
《1860年》(1933)
《老卫兵》 (1935)
《萨尔瓦特·罗莎情史》(1939)
《云中四部曲》(194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新现实主义在本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苏联影片以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纪录性的原则,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演绎,长镜头和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
鲁西诺·维斯康蒂
鲁西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摄制的《沉沦》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影片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影片真实描写了当时的现实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内心的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情感.
《沉沦》是维斯康蒂的处女作,接着他又拍摄了《大地在波动》(1947)和《小美女》(1951),真实细致的反映了意大利普通人民的生活.
之后,他致力于创立一种近似小说的电影叙事风格,拍摄了杰作:《情欲》(1954)《白夜》(1957)和《罗果和他的兄弟们》(1960).
从60年代开始,他将镜头转向贵族和上层社会,以其特有的生活阅历,为日趋没落的贵族世界,制作充满矛盾和绝望情调的挽歌,例如:《豹》(1963),
《大熊星》 (1965),《被诅咒的人》(1968),《魂断威尼斯》(1970),《路德维希》(1972),《内地家族》(1974).
维斯康蒂的倾向于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罗贝尔托.罗西里尼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
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他是由让·雷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
罗西里尼于1946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片《游击队》,影片拒绝应用摄制棚,服装,化妆,演员,甚至连剧本也几乎不用.罗西里尼,阿米台依和年轻的记者弗德里科·费里尼一起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拍出了一部包括六个电影短篇故事的影片.片中的游击队员,修道士,美国兵,平民妇女,擦鞋童等等,都是从兵营,女修道院里或街头拍下来的,这些人在摄影机前重现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插曲.
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953) ,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
《德拉·罗威菜将军》(]959) 和《罗马的夜晚》 (1960)等影片,这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的影片,大部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系列片,例如:《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徒传》
(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1972),《笛卡儿》(1974)和《救世主》(1975).
维托里奥.德.西卡
德西卡是从40年代起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的,他的重要作品均由切萨雷.柴伐蒂尼进行编剧.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孩子们看着我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
《偷自行车的人》( 1948)是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故事来自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罗马失业者找到一个必须有辆自行车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影片海报时,自行车却被人偷走了.为找回他糊口的工具,他和自己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足足二十四个小时,仍是一无结果.影片是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它与《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米兰的奇迹》(1951)构成了四部曲.
德西卡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天国之门》(1945),《屋顶》(1956),《乔恰拉女人》(1960),《昨天,今天,明天》(1964),《意大利式结婚》(1965).
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其它名导名作
朱塞佩.德.桑蒂斯:《悲惨的追逐》(1947),《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罗马11时》(1952),《一年长的道路》(1958).
吕奇·藏巴:《升平年代》(1946)
拉都达:《匪徒》(1946),《外套》(1952),《城市里的爱情》(1953,负责对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和费里尼进行总指导)
卡斯代拉尼:《罗马阳光下》(1947),《两分钱的希望》(1951)
从新现实主义过渡:弗德里科·费里尼
"如果不是电影,我想我会过得更好一些."
费里尼的影片中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新现实主义的痕迹,但他与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情感,现实和梦想,大量使用离奇的象征和怪诞的场景来营造一种既严肃又诙谐的气氛.他的影片有一种强烈的自传性.
1950,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执导了他的处女作《杂技之光》,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些在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
1951年他导演了《白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1953年导演了《浪荡儿》,影片记述了在费里尼家乡里米尼的一帮年轻人,手头上有些零钱,成天在街头游荡,吃喝玩乐,消磨时光.
1954年费里尼拍摄了《大路》,影片的情绪很忧郁,描写的是一个粗暴的江湖杂耍大力士和一个头脑简单的流浪女人之间的悲惨遭遇.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确立了他的国际大师地位.
1955年的《骗子》,充满了颓废反动意识,故事苦涩辛酸,它以那些棚户居民,一些象狼那样生活和死去的小拐骗手,作为悲惨的主人公.
1957年的《卡比里亚之夜》描述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受尽了嘲弄,侮辱和欺骗,她跌跌撞撞的跟随着一抹曙光回家,正在她茫然无助的时候,她的身边出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她看着他们,本已麻木暗淡的脸又泛起了希望的微笑并跳起了舞蹈.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转过身来,面对镜头,看了好几眼.这几眼已成为影史的经典镜头.
1960年的《甜蜜生活》,描述的是由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花边新闻记者,混迹于明星和富豪们的生活圈子当中,目击了这些上流寄生虫们的虚浮,堕落和丑闻.他空虚,恶心,但是也无力自拔,因为他本身也是其中的参加者和同谋.影片中那骄奢淫逸的场面和光怪陆离的段落,引起了罗马教堂和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即使是一些费里尼的支持者也认为他的电影已经离开了底层人民,用华而不实的奢靡场景铺陈着上流社会的颓废.
1962年,费里尼拍摄了《三艳嬉春》中的一段,即"安东尼博士的诱惑" ,这也是费里尼的第一部彩色片.另两段分别由德西卡和维斯康蒂导演.
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代表作《八又二分之一》,该片是费里尼转型表现人内心现实的标志.
影片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将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境大量穿插在电影里,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_似真似幻,_难以区分.
《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即被人们称?quot;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
1965年,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朱丽叶与魔鬼》,影片过分追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
1968年,费里尼拍摄了《死亡精灵》中的一段"该死的托比".
之后,费里尼陆续拍摄了《爱情神话》(1969),《小丑》(1970),《罗马风情画》(1972), 《阿玛柯德》(1973),
《卡萨诺瓦》(1976), 《乐队排演》(1978),《女人城》(1980),《大海航行》(1983),《舞国》(1986),《采访:剪贴簿》(1987),《月亮之声》(1989).
从新现实主义过渡: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注重情节,因果关系和戏剧冲突,他关心的是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感受到的气氛和情调.
他认为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贫困,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所导致的孤独和心灵空虚.
他故意让影片的节奏与生活中的变化相一致,以突出生活本身的拖沓和迟钝,他善于利用建筑物,开阔地和自然风景来刻画人在特定气氛中的情感状态.
他的典型构图是两个彼此不看着对方的人在谈话,以此来强调交流的困难.
安东尼奥尼于1950年导演了自己的处女长片《某种爱的纪录》,他的早期作品尽管已经带有其标签的主题和风格,但反响平平,直到1955年的《女友》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随后的《喊叫》( 1957)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1960年的《奇遇》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该片与另外两部影片《夜》(1960),《蚀》(1962)并称为"人类感情三部曲",均为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
.
1964年,他执导了他的首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创造性的运用色彩来传达人物情绪,凝造影片氛围.有评论家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
1967年的《放大》为他再次赢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影片描写一名摄影师在公园拍摄了一对情人的照片,但后来放大照片时却发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摄影师由此被卷入到一桩详情无法搞清的刑事案件中.影片想表现的并非是事件真实与否,而是试图说明想象是否起决定作用.
从1969年的《扎布里斯基角》开始,安东尼奥尼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创作.影片在美国拍摄,关注的人物也转移到青年学生身上.整部影片带有美国公路电影的痕迹,在各种嬉皮士色彩很浓的奇遇之后,一个原属于资产阶级的年轻女子"目睹"了一幢资产阶级别墅的爆炸.
作为一名左翼的意共导演,1972年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邀请到文化大革命中拍摄了纪录片《中国》.他说:这是一部不带教育意图的政治片,我是个观众,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游者.
随后,安东尼奥尼还拍摄了《职业:新闻记者》(1975),《上瓦尔德的秘密》(1980),《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1982)以及《云上的日子》(1995).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诗人,政论家,语言学家和电影导演.
他早期的作品以表现罗马最底层的贫苦居民为主,表现方法不同于新现实主义,而是接近于自然主义和真实主义,其中穿插一些病态心理和宗教狂热,例如《乞丐》(1961,处女作),《罗马妈妈》(1962)和《软奶酪》(1963).
《马太福音 》(1964)是帕索里尼最负盛名的作品,影片将"纪实性"和"神话"相结合,以作者对宗教,对社会的理解阐述了耶稣的生平和基督教基本教义.
此后,帕索里尼又借助寓言故事和希腊神话拍摄了《大鸟和小鸟》(1966),《俄狄浦斯王 》(1967)和《美狄亚 》(1969),反映出意大利意识形态的混乱以及帕索里尼对于解救人类问题的思考.
帕索里尼影片的寓意性在《定理》(1968)中表现得最为彻底鲜明,该片与《猪圈》(1969)一起谴责了资产阶级的冷酷和伪善.
70年以后,他完成了"生命三部曲"《十日谈》(1970),《坎持伯雷故事集》(1972)和《天方夜谭》(1974).
1974年,帕索里尼完成了自己最惊世骇俗的遗作《萨罗》(又名《索多玛120天》).
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
贝尔托鲁奇是通过帕索里尼接触电影的,即在《乞丐》中担当助理导演.
1962年他获得首次独立拍摄影片的机会,即由帕索里尼编剧的《瘦弱的教母》.
1964年的《革命之前》是具有强烈的贝尔托鲁奇个人色彩的影片.影片描述了一个资产者的儿子与一名共产党小学教师的友谊,他想脱离他生活的环境,但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面对着越来越巩固的社会结构,他觉得当初的反叛精神已毫无希望,最后还是接受了他周围的环境和他的阶级.
这部轰动一时但票房失败的影片使贝尔托鲁奇四年没有工作.直到1968年才能指导那部受到戈达尔影响的《伙伴》.
70年代以后,他力图通过电影来表现涉及到人类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法西斯主义,生死观,信念危机,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等,并在影片中侧重心理分析.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蜘蛛战略》(1970),《随波逐流的人》(1970),《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
《1900》( 1976 )和 《月亮》(1979).
进入80年代,贝尔托鲁奇先是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1981),讲述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1987_年的《末代皇帝》则是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情爱与政治生活.
90年代后的主要作品有:《沙漠之茶》(1990),《小活佛》(1993),《偷香》(1995),《戏梦巴黎》(2004).
叛逆者:马尔科·贝洛奇奥
贝洛奇奥的早期作品以批判建制及其对个人的压抑而闻名.他的风格冷傲激烈,静观热讽,自然地融入象征和暗喻.
近二十年来的作品,除了演绎文学历史外,更突出的是检视人性的本质,他擅长营造情欲游戏,选材惊世骇俗,特别是对女性心理和现代社会两性冲突的描画.
贝洛契奥的首部故事长片《怒不可遏》(1965)是对意大利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令人窒息的关系的抗议.影片中的家庭就象一场恶梦:母亲双目失明,主人公是癫痫病人,兄弟智力发育不全,妹妹歇斯底里并有乱伦的癖性;另一个健全的哥哥却要养活所有的人.主人公的反抗最终是把母亲推入深渊,让兄弟在洗澡盆里淹死,自己癫痫病发作在听着《茶花女》中极度兴奋地死去.
《怒不可遏》的历史意义在于突破了意大利电影描写异化现象的一般界限,但也有评论认为影片过于残忍的表现了人的邪恶和反常心理.
贝洛契奥在此后的主要作品有:《中国是近邻》(1967),《爱与恨》(1969,"我们讨论吧! "),《以父亲的名义_》(1972),《把怪物放在首页》(1973),《解放了的疯子》(1975),《凯旋进行曲》(1976),《跳向空中》(1979),《亨利四世》(1984),《肉体恶魔》(1986),《定罪》(1990),《汉堡王子》(1997),《难以抗拒的温柔》(1999),《信仰时分》(2002).
马尔科·费雷里与萨尔瓦托雷·桑姆佩里
费雷里和桑姆佩里是与贝洛契奥相似的另两位叛逆者.
费雷里的作品大多是强烈批判社会并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影片.主要作品有:《住宅》 (1959),《轮椅》 (1960),《蜂王》
(1963),《崩溃》 (1967),《迪林格尔死了》(1968),《召见》(1971),《母狗》 (1972),《极乐大餐》(1973),《不要碰白种女人》
(1974),《最后一个女人》 (1976),《猴子的梦》(1978,嘎纳评委会特别奖),《寻找收容所》(1979),《日常疯狂的传说》(1981),《魔恋》(1986),《微笑之家》(1988).
桑姆佩里的主要作品:《谢谢,姑妈》 (1967),《妈妈的心》(1968)
弗朗切斯科·罗西
罗西最初给安东尼奥尼和维斯康蒂当助理导演.1958年因首次独立拍摄的影片《挑战》而崭露头角.
在《马利阿里一家》(1959)之后,他柏摄了一部以西西里岛一个传奇匪首为题材的影片,《萨尔瓦托雷·朱利亚诺事件》 (1962).这部极具感架力的影片奠定了其纪录式的戏剧结构风格.
1963年《控制城市的手》获得了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影片根据发生在那不勒斯的一宗地产投机丑闻改编,将虚构与纪实相结合,创造了政治电影的新类型.
1972年《马太伊案件》获得了嘎纳金棕榈奖,是罗西力求分析社会和历史关系的一部成功的政治影片.影片叙述了马太伊的故事,他出身贫穷,战后由于当上天主教民主党的议员而官居意大利国家石油协会的主席,直到1962年因飞机失事丧生.
影片打乱了时间顺序,从飞机坠落开始,然后是闪回和多次采访,通过提供一些史料和假设,再现了马太伊的过去.马太伊同美国石油康采思之间的争论以及他争取第三世界的努力在影片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影片并没有对马太伊的工作意义和后果提出实质性的疑问.
罗西在六七十年代的主要作品还有:《一个斗牛士的命运》(1965),《人们反对…》(1970),《幸运的卢恰诺》(1973),《高贵的尸体》
(1976).
80年代以后,罗西的创作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抒情与诗意逐渐替代了政治激情,其间的主要作品有:《三兄弟》(1981),,《预知死亡纪事》(1987).
埃利奥·佩特里
佩特里早年从事电影评论,曾参加过《罗马11时》的编剧工作.1961年首次独立导演了心理犯罪片《杀人犯》.
佩特里擅长拍摄"政治电影",他能够将戏剧变化与客观描绘结合在一起进行政治分析和社会论证,使作品兼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
其代表性作品是《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 (1969,70年嘎纳评委会特别奖),《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72年嘎纳金棕榈奖).
其它主要作品有:《维杰.瓦诺的教师》(1963),《第十个牺牲者》(1965),《乡村一静处》(1968),《财产不再是掠夺》(1973),《托罗.莫多》(1976),《肮脏的手》(1978),《好消息》(1980)
保罗·塔维亚尼和维托里奥·塔维亚尼兄弟
塔维亚尼兄弟于1954年进入电影界,开始拍摄纪录片.1962年与导演瓦·奥尔西尼合作执导了《一个将被烧死的人》,这是一部粗糙的纪实风格影片.
1964年的《违法婚姻》由8个离奇可笑的片断组成,其中提出了意大利的离婚问题.
1967年的《颠覆者》显示了两位导演拍摄左派政治电影的雄心壮志.影片通过对意共左派领袖陶里亚蒂死后四个左派成员的不同命运,反映了60年代意大利左派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探索的艰难而充满矛盾的现实.
1969年的《天蝎星座》描述了一群惊慌于火山爆发而试图在异域建立新社会的岛上居民,影片运用复杂的形象化结构和直接的政治现实素材,为观众展示了一副阴暗的图景.
之后,他们执导了最讲究形式和视觉美感的《圣·米凯莱有一只公鸡》( 1971 )以及反映意大利革命后复辟历史的《阿隆桑芳》(
1974 ).
1977年的《我父我主》根据长篇小说《我父我主,牧童的教育》改编,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和国际评论奖.影片描述了一个撒丁岛牧童二十年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父与子,贫与富,工业文明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冲突.
1982年的《圣洛伦索之夜》以一个6岁儿童的亲眼所见,记述了二战中一次最为残酷的屠杀.影片荣获嘎纳评委会特别奖.
塔维亚尼兄弟的其它作品还有:《林中草地》(1979),《卡奥斯》(1984),《早安,巴比伦》(1987),《花月》(1993),《选择的亲密关系》(1996),《复苏》(2001).
埃尔马诺·奥尔米
奥尔米从50年代起拍摄了30余部纪录影片,题材多为工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959年奥尔米执导了他的首部故事片《时间停止了》.1961年的《谋职记》为他带来了声望,并成为"生活流"影片的奠基作,整部影片全部按照生活的真实节奏来表现一个小职员的心理.
1978年奥尔米因《木屐树》蜚声国际影坛,该片堪称"生活流"的最高成就.影片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乡土气息极浓,充分体现了一种十分准确的纪录式叙事风格,挑战了传统的电影语言.
1986年的《夫人长寿》和1987年的《酒圣传奇》分别获得了威尼斯的银狮奖和金狮奖,但这两部影片已经不再运用"生活流"的表现手法.
奥尔米的主要作品还有:《新婚夫妇》(1963),《来了一个男人》(1964),《某一天》(1968),《收废品的人》(1969),《在夏日里》(1971),《情况》(1973),《走啊,走》(1983),《83年的米兰》(1984),《古深林的秘密》(1993).
其他现实主义导演
维托里奥·德·塞塔:《奥尔高索洛的强盗》(1961),《半个人》(1966)
达米亚尼:《玫瑰园》(1960),《刺客》(1960),《阿尔都洛岛》(1961),《归国》 (1962),《愁闷》
(1963),《爱情女巫》(1966), 《谁知道 》(1966),《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1971)
弗洛雷斯塔诺·凡奇尼:《1943年的长夜》(1960),《卡萨罗利乐队》(1962),《火热的生活》(1963),《我们多年的爱情》(1966),《漫长的复仇之日》(1966),《马太奥蒂案件》(1973).
瓦雷里奥·朱尔里尼:《狂暴的夏天》 (1960),《家庭日记》(1962,威尼斯金狮奖),《平静的第—夜》 (1972),《鞑靼人的荒漠》(1976).
埃托雷·斯科拉
斯科拉是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quot;意大利式喜剧学派"的优秀导演之一,他常以苦涩的喜剧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嘲讽他们的弱点,但又同情他们身不由己的处境,看后使人感觉辛酸.
1973年,他的《特雷维科——都灵》获得成功,影片讲述的是农民从经济落后的南方迁移到工业发达的北方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该片属于70年代的"政治电影".
《我们曾如此相爱》(1974)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此后他又拍摄了《丑恶,卑鄙,肮脏》(1975),《特殊的一天》(1977),都是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影片.
1979年的《平台》描写了一群无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反映了意大利文化界的危机,该片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情绪.
1984年的《舞厅》是斯科拉又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影片构思巧妙,自始自终没有一句对白,只有歌曲,音乐和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形体姿态,舞蹈与音乐歌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法国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变迁.
他最近的作平是《不公平的竞争》(2001).
意大利西部片宗师:塞尔乔·莱翁内
莱翁内是立足于欧洲,执著的以毕生精力来拍摄美国题材影片的导演.
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美国往事》(1984),整部影片的创作历经13年,是一部创作严谨,格调不俗,可观赏性极强的影片,它与《西部往事》(1968),《革命往事》(1970)构成了三部曲.
他的代表作还有:《为了几块钱》(1964),《为了更多的几块钱》(1966),《善,恶,丑》(1966).
意大利女导演:丽娜·维尔特穆勒
维尔特穆勒是意大利最杰出的女导演,曾担任过费里尼的助手.她擅长运用讽刺,作品中的人物粗鲁有趣.《七美人》(1976)是她最著名的作品.
她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蜥蜴》(1963),《咪咪的诱惑》(1972),《踩过界》(1974),《克莫拉》(1986),《激情后的阴影》(1989).
意大利女导演:莉丽亚娜·卡瓦尼
卡瓦尼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极大的争议的导演.她最早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第三帝国的历史》(1962),《斯大林时代》(1963),《抵抗运动中的妇女》(1965)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她的首部影片是《阿西西的方齐洛》(1966),然后于1968年拍摄了《伽利略》.
1974年的《夜间守门人》是她最负盛名,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影片.影片用性虐待来探讨扭曲的心理和古怪的欲望.
卡瓦尼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好恶之外》(1977),《皮肤》(1981),《圣芳济传》(1989),《你们在哪里 我在这》(1996).
贾尼·阿梅利奥
他从70年代开始拍摄电视片,82年摄制了其首部故事片《击中要害》.
1990年的《放开心胸》获得欧洲最佳电影奖.
1992年的《盗窃童心》获得嘎纳评委会大奖.
1994年的《亚美利加》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奖.
1998年的《他们微笑的样子》获得威尼斯金狮奖.
朱赛佩·托尔纳托雷
托尔纳托雷最初为电视台拍摄记录片,较著名的是1982年的《西西里少数民族》,他的电影处女作为《黑手党徒》(1986).
1988年的第二部影片《新天堂影院》使他成为世界级著名导演,也荣获嘎纳评委会特别奖.
1995年的《星探》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
最新作品《玛莲娜》( 2000 )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被誉为当年最美的一部电影.
他的其它作品还有:《幽国车站》(1994),《大家一切都好》(1990).
南尼·莫莱蒂
莫莱蒂是当代意大利影坛的代表人物.1981年因执导超现实主义影片《金色的梦》而成名.他的作品精于对人与事物的洞察,兼具思辨与自嘲.
主要作品有:
《金色的梦》(1981,威尼斯评审团大奖)
《人潮过后》(1985,柏林银熊奖)
《亲爱的日记》(1994,嘎纳最佳导演)
《两个四月》(1998)
《儿子的房间》(2001,嘎纳金棕榈奖)
其他名导名作
加布里埃莱·萨尔瓦托雷斯:《一个夏夜的梦》(1983),《地中海》(199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牙齿》(2000).
罗贝尔托·贝尼尼:《美丽人生》(1997,98年嘎纳评委会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迈克尔·雷德福:《1984》(1984),《白人的罪恶》(1987),《邮差》(199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