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批捐赠来的书,下去捐给一所村小。
离乡政府所在地并不远,只有五公里的路程,碎石铺就的土路还能行车,交通状况也不是太差。学校的校舍建得很不错,称得上是乡里最好的学校了。一看就是得到过不少资助的学校。
校长介绍说,全校146个学生,六个年级,9个老师,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村子里面还有一个老师带了一个学前班。老校舍从这里还要往上走一个多小时,现在还有四个班,四个老师,84个学生,是二级完小。村委会跟着新校舍走,现在门外破土动工的就是村委会的新址。
被安排把书捐到这里,自然是有安排者自己的考虑,无论是为自己出生的乡里谋点利益,还是受人所托,都无可厚非。在我看来,这种锦上添花也未尝不可。条件更差的学校,亟待解决的或许是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吧。
不管校舍多么豪华,书籍多么齐全,大同小异的总是学生。
为了一个给领导做秀用的捐赠仪式,学校的孩子已经在篮球场上等了好久了,清冷天气中的等候,真让人有些于心不忍。不少学生仍是单衣、凉鞋,我知道他们不是嫌热,是真的没得穿。许久,参加仪式的副乡长以及与学校警民共建的边防派出所的人仍没有到,孩子们仍在瑟瑟发抖。
也许是为了缓解一下学生的寒冷,带队的老师让他们从板凳上起来唱了两次歌,一次是少先队队歌,一次是国歌。鼓号队也时不时响几声。
师生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仪式的等候了吧。
本来,主席台上也有我们几个志愿者的一席之地,那些个地方领导还没有来的时候,被推上去,喝了几口热茶,看到底下的孩子们在发抖,那几口热茶竟如几块寒冰掉到胃里。起身离开,死活也不肯再坐上去,以拍照为由,远远地离开主席台。
姗姗来迟的两方面人马浩浩荡荡地进来,少不了一帮领导的见面寒暄。远远地避开。
仪式结束后搬起椅子、欢呼着作鸟兽散的孩子们,或许是最可爱的。不过,这种可爱是被禁止的,校长和老师喝止了这种行为,把他们叫回去排队离场。这种规训也是无可厚非的。教育就在这种悖论中蹒跚前行。
没多久,学生开饭了,一大碗饭,只有一些白菜浇在饭上。仔细看了看,有一点点的肉末。我知道,有肉末,已经很不错了。每餐两毛钱的标准,能指望什么呢?连这两毛钱,很多孩子都还交不起,教师们还得自己垫上。
没有食堂,蹲在墙角,或者坐在宿舍的床边,吃他们的午饭。学生宿舍里,看上去很空,其实住着不少人。一床床的薄被,整齐地放在清晰可见的床板上,在这个清冷的冬日。
打菜的老师那里还有的余,有的孩子就去倒上一点菜汤。看孩子的表情,这点菜汤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总有一些残渣,倒进屋后的泔脚桶,那边,养着一头瘦得好像吃过瘦肉精的猪。猪也没有油水。
走进宿舍跟两个男孩子聊天,都很沉默,只言片语。五年级,回家要走近三个小时的路,老校舍回家反而更近。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在外住宿,虽然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都说不利于孩子成长,但每天走上那么久的山路就有利于孩子成长?所有的理论到了中国的基层都变得苍白无力。
2006年12月17日,在一个乡里最好的小学,见到一群也许不是最最贫困的孩子。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