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m-master-000-->m-master-012e-1
EN

站长手记-012e-1(手机版)

个人简况
韩文光
简要信息:1937年生于天津. 1954年毕业于北京化学工业学校并分配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原永利宁厂)工作.1954-1974年历任见习生,值班工长,车间主任, 设计科长, 氮肥分厂付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1974-1984年在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参加引进大化肥建设并担任第一任厂长.1984-1997年奉调在中石化(南京)金陵石化公司任副总经理..1991年在江苏省干部函授学院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 教授级高工。著有“化工装置实用操作技术指南”一书。1997年退休。出于对莫里康内作品的喜爱,于2003年创办“莫里康内爱好者”网站。2009年被推举为“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名誉会长。2012-2023年主编出版“莫里康内爱好者手册”(全集1-3卷)及“莫里康内珍罕卷”,面向全球发行,其中第1卷已被中国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收藏
本站编辑团队 >>>>>>
个人喜好: 读书,集邮,音乐,手风琴,游泳,退休后学习外语,钢琴,电脑,建立网站 ...
E-mail: qilingren@163.com
master-012c 站长手记-12e-1 (2007.2.19)
驾卫星宝图 游峥嵘岁月
为所有曾经以及正在为事业而奋斗的中老年朋友而作
前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耄耋"之年,忽焉已至."1800年前东汉著名文学家孔融发出的感叹,在二十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心折首肯.特别对于曾经为事业忙碌了一生的老年人而言,在身退赋闲之余,陈年往事常会浮上心头.不少人希望重游故地,故乡,寻找自己童年的纯真,回味学子的艰辛,审视奋斗的历程,回首人生的足迹.但是限于各种条件,经济上的,体力上的,时间空间上的.....不可能再亲身重游人生走过所有的地方(尤其是如果还有国外的许多地方),因而会留下许多遗憾.最近,笔者在制作网页的时侯,接触到了属于现代科技成果的卫星地图,在深入地浏览它的内涵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收获,它的内容之丰富,真可以说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宝库.我希望所有有条件的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都能够了解,和充份利用这个完全免费的工具来为我们服务.以下将分为几篇详细地介绍有关情况.这里是第五篇-1.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五大洲
5-1 回顾我的三次美国之旅 1989 1993 1995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也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所向往的地方.到这个国家去看一看,自然是多数人的一个愿望.笔者有幸在1889,1993和1995年,为引进西方技术,三次访问过这个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序号
日期
路线
主要访问对象
主要目的
001
1989.7.29-8.14
纽约-大西洋城-奥林(Olean)-布法罗-华盛顿-新奥尔良-休斯顿-奥克拉荷马-达拉斯-安克雷奇(阿拉斯加)-科耐(Kenai)
德雷瑟兰(厂,托普索公司(美),凯洛格Farmland 工厂,UNOCO 科耐尿素工厂
化肥技术改造
002
1993.4.10-4.23
旧金山-洛衫矶-休斯顿-彭萨科拉(Pensacola)-华盛顿-纽约
ACC(氰铵公司)Santa Rosa 晴纶工厂
晴纶技术考察
003
1995.2.3.-2.13.
洛杉矶-亚特兰大-亨茨维尔-迪凯特(Decatue)-达拉斯-休斯顿-彭萨科拉-拉斯维加斯-洛杉矶
孟山都晴纶工厂,丙烯晴工厂.ACC 晴纶工厂
丙烯晴,晴纶技术考察
以下是三次访问的一个示意路线图,可以看出,基本上穿越了美国的东西部和中南部地区,以及其海外领土阿拉斯加(因超出图幅之外未能绘出)
回顾我的三次美国之旅 1989 1993 1995
图中红色为第一次访问(阿拉斯加部分在图外),兰色第二次,绿色第三次
三次访问,前后总计42天.除去访问工厂,交流技术之外,也应主人之邀,参观了许多美国人引以为荣的地方,如休斯敦宇航中心(NASA),亨茨维尔的太空控制中心,拉斯维加斯赌城,华盛顿的各种纪念场所等等.除去沿海地区,也到了美国的腹地奥克拉何马,田纳西和海外飞地阿拉斯加.总体印象可以用"大,富,均"三个字来概括,说它大.可以讲处处都有这种感受,首先就是国土大,从洛杉矶直飞纽约也要近五个小时,中转就更长了.美国人个子大(还有很多人因为啤酒肚肚子大,而且无论男女,特胖的人到处可见),车子大(很少看到欧洲国家的那种小车),房子大(就是普通的汽车旅馆一间客房都有三四十平米)电梯大(又宽又高,一进电梯就和国内的感受不同),就是吃的东西像葡萄,西瓜,大芹菜,大辣椒到了美国都个头大.工厂的规模也大,一般石油化工装置要比国内规模大出3-5倍....说它富,最深刻的印象是在高速公路上,当你亲身在那双向八车道,十二车道,甚至十六车道(就像笔者在从纽约到华盛顿的路上所见)的公路上,特别是在一些有起伏的路段上,看那上下左右,来来往往数不清的疾驶而过的车流,就像一条大河中永不中断的水流一样急速流淌时,你会突然感到,甚么叫作强大的国力,甚么叫作富饶的国家;你会觉得,作为一个国家,要想赶上美国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它均,就是它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建设,整个国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备,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除去大小之别外,东西南北中,包括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阿拉斯加,在水平上几乎没有太多的差别,国家整体上已进入一个比较均衡,相对稳定的状态.很难看到大规模的建设.占人数比例最大的中间阶层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好一点的上层白领,能买一架私人小飞机,游艇,多一两套别墅,差一些的中下层,也能住上宽敞的房子,买上一两部汽车.而且在偏远一点的地方,如我到过的彭萨科拉附近,一套150-200平米的住房也只有十几万美元,甚至比现在南京的房子还便宜.只要不失业,衣食住行已不成问题....当然,我们所去的地方还不是很多,所接触的也多属白领阶层,这里讲的只是印象,而不是定量.在纽约也看到过像乞丐一样肩背大编织袋到处拣可乐罐子的黑人,看到过躺在地铁角落睡觉的穷人,不过其比例似乎很低.类似要饭的穷人比现在国内少的多.
由于去过美国的人很多,网络上介绍也极多,因此笔者也不打算在这个网页里浪费时空,以下仅就几件印象最深的往事,再从卫星地图上寻找一下它们的现在,以为自己留下一点纪念,并和大家共享
01-高速公路上的震撼
三次美国之行,看了不少地方,也接触到了上中下层各方面的人士,有不少新的感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工厂,一项技术所带来的感受毕竟还是局部的,而当你不断地接触它的高速公路,置身于那十二车道,十六车道上源源不断的汽车洪流之中的时侯,你会从宏观的视野中突然感受到一种震撼,它就像是由涓涓流水汇成的一条滔滔大河或大海,映射着岸边的无限风光.使你真正切身感受到甚么叫作超级大国.使你感受到建设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美国人把自己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就像过去我们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一样.在当今的美国,如果没有汽车,甚至可以说几乎难以正常生活.它的公路是十分发达的.自二战以后历经半个世纪建设起来的高速公路网,总长度已达九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现在是3.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它贯通了全美东西南北中,作到了美国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偏远山区在内的五万人以上的城镇,都已和高速公路相连,这也是支撑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坚实基础.
1995.2.7.从达拉斯机场附近空中拍摄的地面高速公路网
1993.4.10在洛杉矶降落前拍摄的一个地面停车场
1995.2.7.从达拉斯机场附近空中拍摄的地面高速公路网
1993.4.10在洛杉矶降落前拍摄的一个地面停车场
1989.8.3.在从布法罗驶向奥林(Olean)的公路上,周围是典型的美国田野风光.我在小孙子玩的有名的'暴力摩托'游戏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
1995.2.14.田纳西州迪凯特(Decatue)郊区开阔繁忙的公路
1989.8.3.在从布法罗驶向奥林(Olean)的公路上,周围是典型的美国田野风光.我在小孙子玩的有名的"暴力摩托"游戏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
1995.2.14.田纳西州迪凯特(Decatue)郊区开阔繁忙的公路
1995.2.10 亚拉巴马州Sonta Rosa墨西哥湾上的跨海大桥
1993.4.18.华盛顿阿灵顿区一个普通街区,一幢小别墅,几辆小汽车,几乎是当今美国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目标
1995.2.10 亚拉巴马州Sonta Rosa墨西哥湾上的跨海大桥
1993.4.18.华盛顿阿灵顿区一个普通街区,一幢小别墅,几辆小汽车,几乎是当今美国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目标
我曾在从纽约到华盛顿的高速公路上来往四次,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无法留下那些目视的难忘景观.有幸的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已可以借助于卫星地图的帮助来实现这个愿望.下面就选录几个图像和大家共享.您也可以自行再去观赏它的风貌
纽约到纽泽西的十六车道高速公路
纽约到纽泽西的十六车道高速公路 (见这里)
令人眼花撩乱的高速公路立交
令人眼花撩乱的高速公路立交(见这里)
02-华盛顿 与克林顿零距离
我曾经去过两次华盛顿,在朋友们的指引下参观了大部分美国的历史景观,如美国国会,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等等,但说来可怜,它们最长的历史也不过两百年,因为整个华盛顿城市也是自1789年开始,由人工按计划修建的美国新首都.不过,这些景观确实给人一种宏伟,肃穆的感受.关于这方面,网上介绍颇多,笔者就不再赘述了.但有几张照片却是很有意义或比较少见的,笔者搁置了几次还是决定把它们选录出来和大家共享.
1993.4.17.于阿灵顿区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前
这是1945.2.23.由随军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 在硫磺岛战场拍下来原照.照片原名叫'国旗竖立在硫磺岛上',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1993.4.17.于阿灵顿区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前
这是1945.2.23.由随军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 在硫磺岛战场拍下来原照.照片原名叫"国旗竖立在硫磺岛上",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最近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也是据此战役史实故事拍摄的(参见这里 01, 02030405)
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景观
这座不太起眼的大楼就是那1972年导至尼克松下台的有名的水门大厦和水门饭店,这是笔者1993.4.18.拍摄的水门饭店外景
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景观
这座不太起眼的大楼就是那1972年导至尼克松下台的有名的水门大厦和水门饭店,这是笔者1993.4.18.拍摄的水门饭店外景(参见这里 01020304)
1993.4.18.从公路上行驶的车中拍摄的五角大搂外景,从外形看很难想到这里就是美国的军事中心
从卫星地图上看座落在波托马克河西岸的五角大楼(您可以进入这里自行放大或缩小此卫星地图观看这里)
1993.4.18.从公路上行驶的车中拍摄的五角大搂外景,从外形看很难想到这里就是美国的军事中心
从卫星地图上看座落在波托马克河西岸的五角大楼(您可以进入这里自行放大或缩小此卫星地图观看这里)
但是最有趣的莫过于和克林顿的巧遇了.那是1993.4.18日,一个星期天.我们原来的行程是由亚特兰大直飞纽约,由于机票的问题,改飞到华盛顿再转火车到纽约,因此有了在华盛顿停留的一天空闲.当天上午,在几位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到市内观光.天气转热了,下午两点左右,我们来到白宫附近的宾西法尼亚大街走马看花,突然发现很多人向的白宫大院的栏杆跑过来,不少人扒在大院的栏杆上向里面招手.我们几个人也情不自禁地向那里走去,到了栏杆边上向里面看,人们狂热地向里面呼喊着"比尔,比尔"(克林顿全名是 Bill Clinton),里面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身穿绿色T恤衫的人,这才知道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出来散步,他们正向栏杆这边的人群走过来.
我们发现,一大群人突然向白宫围墙栏杆这边跑过来
当我们也赶到栏杆边上时,才知道是克林顿走过来了
我们发现,一大群人突然向白宫围墙栏杆这边跑过来
当我们也赶到栏杆边上时,才知道是克林顿走过来了
我赶忙掏出照像机去拍这难得的场景,真不巧,胶卷却用光了.幸亏还有一卷备用的,我赶紧低头换上去.这时克林顿已经走到栏杆旁边开始和人群一一握手了.他身边的警卫在旁边一个挨一个地扒开人们手中拿着的物件以防意外.
克林顿和人群一一握手
栏杆挡住了照像机的镜头,我也不顾一切地把照像机举过栏杆向里面拍摄.那些贴身随从正集中精神忙乎着克林顿握手的地方,他们也来不及管我.
克林顿和人群一一握手
栏杆挡住了照像机的镜头,我也不顾一切地把照像机举过栏杆向里面拍摄.那些贴身随从正集中精神忙乎着克林顿握手的地方,他们也来不及管我.
我正在忙乎照像机,克林顿已走到我的面前.同行的王先生早已伸出手去,和克林顿来了个真正的零距离,我赶忙拍下这个"历史"镜头.克林顿和我的距离也只有不到一米之遥.等我放下照像机时,他已经走过我的面前了.不过我还是对此无悔,毕竟握手是一瞬而过,而这照片,却留下了永久的记录.
克林顿正在和我们团组的王先生握手,我抢拍到这个镜头,却失去了握手的机会.栏杆上手抓着手,人们还在不断地向里面挤.后面的随从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里.他的紧张表情和满面笑容的克林顿形成明显的对照
整个过程不过一两分钟,在随从的簇拥下,克林顿挥手向连连呼喊着比尔的激动人群告别而去.
克林顿正在和我们团组的王先生握手,我抢拍到这个镜头,却失去了握手的机会.栏杆上手抓着手,人们还在不断地向里面挤.后面的随从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里.他的紧张表情和满面笑容的克林顿形成明显的对照
整个过程不过一两分钟,在随从的簇拥下,克林顿挥手向连连呼喊着比尔的激动人群告别而去.
人们还在向里面张望,我赶紧再请同事为我拍一张现场照片留证,一个警察大步从我面前走去,各种助手,警卫们也慢慢地散开,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只有这些照片留下了永远的纪念.
人们还在向里面张望,我赶紧抓紧时间请同事为我拍一张现场照片以作留证,一个警察正大步从我面前走去.
大院里也渐渐静了下来,这个家伙不晓得是哪个局的,戴着大黑眼镜,真有点007的样子,刚才大概也忙乎了一阵子,不过现在他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人们还在向里面张望,我赶紧抓紧时间请同事为我拍一张现场照片以作留证,一个警察正大步从我面前走去.
大院里也渐渐静了下来,这个家伙不晓得是哪个局的,戴着大黑眼镜,真有点007的样子,刚才大概也忙乎了一阵子,不过现在他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随着人群的散去,我们的情绪也渐渐地平静下来,这偶然发生却又新奇的一幕让我们觉得美国的总统确实有它的显明特怔,其中之一就是处处争取选民,因为他们的权力来自选民.失去选民,就会丢掉他们的宝座.无独有偶,笔者在搜索有关"水门事件"的网页时,又发现了一张1972年在"水门事件"发生后,当时总统尼克松接见群众的镜头.从照片上看,那也应当是在白宫同样的场合.看来这种接见不是克林顿的"专利",历届美国总统大概都有这样的传统.因为他们同样都需要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
再见了,克林顿先生. 再见了,美国白宫.
 
1972年尼克松会见群众的照片
再见了,克林顿先生. 再见了,美国白宫.
1972年尼克松会见群众的照片(见这里)
14年时间一晃而过.克林顿已离开他的总统宝座,我也进入了古稀之年.在编写这个网页的时侯,我借助于卫星地图再次查找我曾去过的白宫周围地段,众于弄清了白宫,五角大楼,独立纪念碑,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等景观之间的关系.清楚的地面投影,使我联想起当时观光的许多细节和难忘的印象,真像是一次完全免费的故地重游,而且大有高瞻远瞩的味道,给人以一种似旧却又全新的印像.
白宫详图.顶部长条建筑是白宫办公楼,其南面的圆形草地就是总统举办新闻发布会时常用的白宫南草坪.手指处就是白宫南边界的栏杆和宾西法尼亚大街.当时克林顿就是从办公楼走出来南行大约150米在这里和人群一一握手
上:白宫详图.顶部长条建筑是白宫办公楼,其南面的圆形草地就是总统举办新闻发布会时常用的白宫南草坪.手指处就是白宫南边界的栏杆和宾西法尼亚大街.当时克林顿就是从办公楼走出来南行大约150米在这里和人群一一握手 (见这里)
白宫周围的建筑.上面很多红色标记处就是白宫(White house),中间手指处是高达152米的独立纪念碑及其广场,类似反战集会游行等群众活动就经常在那里举行.其直对面的西侧波多马克河边的建筑是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其南侧湖边的白色建筑是杰弗逊纪念堂(Jefferson Memorial),再顺着桥过河左侧就是五角大楼(Pentagon)所在地.
上:白宫周围的建筑.上面很多红色标记处就是白宫(White house),中间手指处是高达152米的独立纪念碑及其广场,类似反战集会游行等群众活动就经常在那里举行.其直对面的西侧波多马克河边的建筑是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其南侧湖边的白色建筑是杰弗逊纪念堂(Jefferson Memorial),再顺着桥过河左侧就是五角大楼(Pentagon)所在地.别看图上这么近,真正步行没有一两个小时是走不完的.(见这里)
 
2007.2.19.
 
上一页     下一页

Home-mobile
 
主域名 备用域名 邮币卡转让

本站2003年建站 主页 ../ 备用域名 http://em.hty66.com 2014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11039856号 © 2015 hwg 版权所有